
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
文/民生周刊
三毛在《雨季不再來》中寫過:在我有生之日,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在喜歡的事那裡,不失熱愛,去接近自己。在不喜歡的事上,嘗試折騰,去兌現成長。

「折騰」心態:敢於不斷歸零
《天堂電影院》中有一句台詞:如果你不出去走走,就會以為眼前的就是全世界。
「折騰」的本質是認識自己,並走出去。其中的每一步,都是人生半徑的延長,活動半徑越大,視野自然越寬。
漫畫家方成被稱為中國漫畫界的「三老」之一。1986年離休後,每天早起,天天仍如上班。早上畫工,下午作文,始終學習,思路也非常敏捷,甚至在93歲時,每天還能夠自己用電腦打字寫傳記。
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他寫打油詩一首:「生活一向很平常,騎車書畫寫文章。養生就靠一個字——忙!」方老說:「我平時每天都忙,腦子從來不停,還學會了用電腦寫文章。」
人生前半場越嫌麻煩,後半場對心動的人和事越無能為力。真正會折騰的人,是敢於對當下的生活進行格式化清零,勇於開始一段自己想嘗試卻從未體驗過的人生,不斷刷新自己的閱歷。
正如馬伯庸所說:走出舒適區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個,你之前從來不知道的更舒適區域。
走出舒適圈,是對當下的鞭策,更是對未來的敬畏。

「折騰」思維:有目標地行動
亞里士多德曾說:「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麼目標非常重要,因為那就像弓箭手瞄準箭靶,我們會更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折騰」不能漫無目的,它總要朝著光明的方向去行動。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一個閉塞的小山村裡,連續七次名落孫山,甚至被學政大人當眾懸牌羞辱。但他仍埋頭苦讀,有時一天連門都不出。折騰到二十三歲終於考上了秀才,三十歲時才考中進士。
咸豐皇帝登基後,改革圖新,曾國藩上書諫言。沒想到,他的諫言卻招來了同僚的集體嘲笑。曾國藩不為所動,依然耿直諫言。
咸豐二年,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他不要財與名,只為安定地方,建立起湘軍。咸豐四年,曾國藩帶領一萬湘軍對戰三萬太平軍,十戰十捷,震動京師。
當看到西方列強對國家予取予求,曾國藩興辦洋務,求新求變。雖然對科學技術一竅不通,但他費盡心思,召集全國當時最著名的科學技術專家,又找來百名工人建立起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業企業。
曾國藩一生都在為了心中的目標而「折騰」。晚年的曾國藩身體每況愈下,疾病纏身,但他卻一直都保持著健旺的精神,依然保持著數十年如一日地努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只有不停地「折騰」,生命才不會變成一潭死水。
當我們有了清晰的目標,在「折騰」中認識、反思到自己時,不論結果,這份「折騰」都具有了意義。

「折騰」習慣:對實力的積攢
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會被輕易得到。努力才能獲得實力,「折騰」也只有在「實力」的基礎上才能開出花。
盧思浩說:「在某個年紀之前,你可以靠透支身體、小聰明和運氣一直取巧地活著。但到了某個年紀之後,真正讓你走遠的,都是自律、積極和勤奮。」
左宗棠二十一歲進京參加會試,名落孫山。二十四歲再次參加科考,又與進士失之交臂。二十七歲,第三次參加會試,再次落榜。
左宗棠雖未成為進士,但他始終都注重學識積累。左宗棠愛讀書,地理、水利、軍事、農業、西方等方面書皆有涉獵。他鑽研諸多荒政、水利、鹽政、漕運方面的問題,對軍事和洋務下了很大功夫進行研究。
這些平日的積累都為左宗棠的「折騰」提供了資本支撐,為他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基礎。1875年,已過花甲的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軍收復新疆。左宗棠做了大量努力,制定正確的行軍路線和計劃,最終帶回捷報。
一腔孤勇從不是獲取成功的關鍵,夜以繼日的能力積累才是抓住機會的最硬底牌。
人生就是要靠「折騰」,才能變得越來越不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年齡從不是阻礙一個人出發的絆腳石,所有經歷的那些「折騰」,我們都稱之為成長。
人生下半場,願你善用「折騰」的妙處,握住原本屬於自己的可能,豐盈一生。

主播:佳萌
臨清廣播電視台主播
能夠聽到我的聲音就是緣分,願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生活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整理自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洞見(ID:DJ00123987)、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註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