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與子女相處的文章,寫的不長,但卻非常現實,非常實用,文章名字是「我和我的兩個女兒女婿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作者網名叫「斜陽靚錦馬的日常生活」,文章寫的可圈可點,也許是讀的入目入心了,竟連續看了三遍,仍有餘興。這個老人採取的方式儘管簡單,但卻值得回味、效仿。
這篇文章敘述的與子女相處的方式,歸納總結起來有「三好」:一是定位好。「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我的家是兩個女兒的家,女兒的家不是我的家」。二是方式好。「平時有事都是和兩個女兒聯繫」,「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孩子們」,「花錢能解決的事情,也不找孩子們」。「去孩子們家吃飯,或者是小住兩天,我都不空手去」。三是心態好。「轉壓歲錢或者是微信發紅包,他們回復一聲謝謝。我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說人需終生學習的話,這個網名叫「斜陽靚錦馬的日常生活」的老人一定是個「三好學生」。人在閑庭信步,家卻歌舞昇平,一派融融祥和。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在與子女相處中,重在做到「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要戒「三得」。一戒歸屬之得。認為子女是我生養的,就要歸我管,聽我說。現在社會是觀念更新、思想多元時代,生身於你,但思想絕對不歸於你,想控制子女思想,就大錯了。二戒感恩之得。認為為孩子付出巨大,貢獻巨大,孩子就應該感恩。其實感恩與否,事情是明擺著的,孩子不感恩,你做的也是值得感恩的事。不要吃老本,不要太計較這些虛無的了。三戒回報之得。為孩子付出既是你自願,又是你責任,養育子女只是你盡責而已。英雄不問出處,奉獻不求回報,這才是英雄氣概。
總之,現在來看,與子女相處絕對是一門大學問,每當出現問題時,多從自身找原因,國要「依法治國」,家要「以'辦法'治家」。多想辦法,比多生氣要好!
這位「斜陽靚錦馬的日常生活」網友的做法,真值得參考!
附上這篇文章:
我和兩個女兒女婿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
作者:斜陽靚錦馬的日常生活
平時基本不怎麼聯繫,他過他的日子,我過我的這日子,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我的家是兩個女兒的家,可是女兒的家不是我的家,不能把女兒的家當做自己家去生活。
平時有事都是和兩個女兒聯繫,很少給女婿打電話。家裡有一些事情要做的時候,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孩子們,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如果花錢能解決的事情,也不找孩子們,因為他們都有班要上,都有自己的小家要過,少牽扯他們的精力,就是對他們的最大關注了。
過年過節給外孫子外孫女轉壓歲錢或者是微信發紅包,他們回復一聲謝謝。我就心滿意足了。
去孩子們家吃飯,或者是小住兩天,我都不空手去,而是要拿一些土特產或者是生活用品,這也叫禮尚往來。
我和老伴的退休養老金有7000多元,我們夠用夠花,不用兩個女兒負擔我們的生活。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這是再好不過的了。這樣就不需要看他們的臉色,阿諛奉承他們了。
總之作為老年人一定要活得有尊嚴。走得乾淨利落一些,不惹人發煩,不拖累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