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詩曰:「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在古人的詩句里,愛情總是美好而神聖的。但現實生活,和詩句相距甚遠。人到中年,誰家不是兵荒馬亂的樣子?
男人要賺錢,女人要管家,各司其職,中年的時光,也就熬過去了。但是中年以後,孩子長大了,父母漸漸變老,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都悄然轉變。
通常來說,四五十歲之後,家庭的經濟壓力相對減小,男人也會慢慢清閑下來,但是女人卻更加忙碌了。
理論家富勒說過:「有好妻子和健康的身體,是男子的最大財富。」
作為女人,除了妻子的角色,還扮演著母親、家庭教師、婆婆、管家、兒媳、鄰居等。把任何一個角色搞砸了,家庭就會陷入混亂的局面。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母親李氏,在丈夫早亡,以及身當繼母和生母雙重角色的情況下,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就充分體現了「頂樑柱」的形象。其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02
第一,管好家庭的錢袋子,生活有著落。
在聊天的時候,人們習慣把女人叫做「管家婆」。很多家庭,條件還算好,但是請不起管家,因此女人就承擔了管家的角色,需要在生活方面,精打細算。
如果女人大大咧咧,在花錢方面沒有節制,男人再努力,家庭也會變窮。當家庭入不敷出的時候,男人就沒有心思賺錢了。
袁了凡的母親李氏,自育三個兒子,丈夫和前妻有兩個兒子,家庭的負擔,可見一斑。為了維繫生活,李氏堅持讓家人過節儉的日子。冬天來了,兒子打算做棉衣,李氏說,棉衣很厚,如果全部用棉花,不划算,可以在棉花中間加入廉價的麻絲,效果一樣,但是省下了錢。
在省吃儉用的時候,李氏又常常接濟窮人。對於窮困的商販,她總能給足銀子。她說,一次多給一厘銀子,也體現了愛心。
一個女人,可以把錢管理到「分厘不差」的程度,家裡自然就不會缺錢了。
家裡有錢,就是最大的底氣。但是錢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摳出來的。畢竟,哪怕人有三頭六臂,收入也不會讓所有人滿意。摳門,是女人的一門必修課。
03
第二,學會因材施教,兒女有出息。
如何教育孩子,很多家長都是按照老師說的方法去做,也會借鑒鄰居、親戚家的做法。
女人承擔了相夫教子的任務,她的言行,就是孩子眼裡的一面旗幟。因此,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李氏安排三子袁裳錄去學醫,丈夫不同意。但是後來,袁裳錄還是去學醫了。
四子袁了凡,在母親的安排下,也去學醫。但是袁了凡在遇到孔先生之後,改變了想法,要去考取功名。母親答應了他的要求,把他送到附近的學堂。
顯然,對待兩個兒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也是可以變通的。
在教育方面,既有自己的主張,又能夠變通,那麼兒女的學業就有了活力,從而能夠有更大的出息。
好女人,旺三代。主要就是體現在教育孩子方面。
04
第三,處理好婆媳、岳母和女婿的關係,家庭更和睦。
兒女都長大了,成家了,李氏就讓兒女們分家。
李氏的二媳婦,派家裡的小童胡松,送一碗鱖魚湯給李氏。半路上,胡松偷偷把魚吃掉了。
過了一會,二媳婦走到李氏面前,問:「鱖魚還好吃嗎?」
李氏愣了一會,然後說:「好吃。」
當兒媳婦搞清楚原委之後,李氏解釋:「小童偷吃了,但是我們不能責罰他的過錯。」
一件送湯的小事,讓兒媳受到了教育,懂得什麼叫包容,什麼叫理解。
很多女人,在當了婆婆之後,恨不得把自己曾經吃過的苦,都強加在兒媳身上。這是「翻身做主人」的架勢。
作為一家之主,女人更要膽小甚微,要想辦法把兒媳、女婿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旦做到了視如己出,那麼家庭就會和氣,幾代人就更加好相處了。
不必用「婆媳大戰」來體現誰的威風、地位。好的「頂樑柱」,其實是以柔克剛的。
05
第四,盡量體諒鄰居,改善生活環境。
古時候,孟子的母親,做出了「三次遷移」的舉動,改變居住的環境。
但是,遷移是需要花錢的,重新融入到一個地方,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大部分的家庭,並不能隨意遷移。
因此,學會和鄰居相處,更加靠譜。
袁了凡家的鄰居沈氏,看到袁家的桃樹有枝丫伸過圍牆,就鋸斷了。李氏說,佔有別人家的空間,這是不對的,應該鋸斷。
沈家有棗樹伸過圍牆,李氏說,不要偷吃棗子,還把棗子撿起來,送給沈氏。
沈家有人生病了,母親帶著周圍的鄰居,湊了一些錢,作為醫藥費。
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你待人友善,理解別人的難處,就能夠彼此感化。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鄰居不領情,說明你還沒有從內心深處去瓦解對方的仇怨。
只要鄰里沒有矛盾,家庭就會更加安寧,孩子們也會更加安全。
06
第五,對兒女不偏心、偏愛,減少家庭矛盾。
俗話說:「後媽總歸不是親媽,永遠隔層紗。」
如何當好後媽,不是使勁拿錢給繼子女那麼簡單,關鍵是心靈相通,照顧繼子女的感受。
李氏的親生兒子做了新衣服,但是不能穿出來,因為繼子女的衣服還沒有做好。等所有的兒女都有了新衣服,才能一起「顯擺」。
繼子女的學業、成家的費用,李氏都考慮周全了。平時,家裡的水果等,都會「人手一份」。
兒媳婦進門後,說了這樣一句話:「即親生之母,何以逾此。」
繼母也是媽,這樣的溫暖,在李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任何一份情感,都是「大家的」,不需要區分「你的、我的」。
父母變老了,兒女長大了。因此,父母要考慮到分家、分財產的問題。稍有偏差,做事武斷了一些,兒女就會有意見,從此導致兄弟姐妹的矛盾。
唯有堅持公平公正,並且用情感去感化兒女已經女婿、兒媳,才能讓大家的心理平衡。
07
過了中年,女人變老了,但是更忙了。
幫忙帶孫、過節的時候做團圓飯、處理家庭矛盾、照顧老頭子、打掃衛生......這些任務,都集中在女人的身上。
也許,女人一輩子都沒賺很多錢,但是她的愛和勞動,是無價的。
有道是,男人有三等,「下等男人怨老婆,中等男人愛老婆,上等男人怕老婆。」
希望全天下的男人,好好疼愛那個願意陪你到老的女人;所有的兒女,都理解母親的難處;所有的兒媳,都尊重母親。
高爾基說過:「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願兒女,善待母親,別讓母親太操勞。
願丈夫,善待妻子,別埋沒了妻子的功勞。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