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舍
-
前段時間,一位已到中年的朋友,遇到了人生中的一道難題。
她媽媽開車發生意外,不幸住院。
而她,手頭有一些項目,孩子正是高中最關鍵的時刻,丈夫更是遠在國外,朋友們也在忙自己的事。
那段時間的她,百般焦慮,時時張望祈求有人能來幫助自己,然而那個能幫她的人沒有出現。
擺正自己的態度後,她每天來回跑,大部分時間忙項目,有空就去照顧母親,幸好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熬了近一個月,她終於熬過了人生中這道難關,也恍然明白,人這一生最大的依靠,可能就是自己。
作家三毛曾說:「心之如何,有似萬丈迷津,遙亘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有些事,只能自己扛;有些苦,只能自己吃;有些路,只能自己走。
我們都曾期待過有人幫自己一把,期待過父母是自己一輩子的依靠,朋友是自己一生的支柱,愛人是自己不變的信仰。
但人老了,有了一定經歷才明白,人這一生最大的依靠,其實就兩個字。
那便是——「自己」。
凡事靠自己,是良性循環的開始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扶著牆慢慢走時,因為重心不穩突然摔倒。
摔倒後的他,立刻坐在地上哭了起來,直到父母來到身邊,將他扶了起來,安慰了一番,這才停止哭泣。
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如此為之還能理解。
但過了不久,又刷到一條視頻,一個已經三四歲的孩子摔倒後,還是坐在地上一邊哭,一邊等著家人來扶。
他是無法自己站起來嗎?
其實不是,而是習慣了摔倒就被扶起,習慣了委屈有人安慰,習慣了凡事依靠他人,這樣便失去了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
孩童,會在依賴中養成錯誤習慣,可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嗎?
很多人之所以總是無法走出困境,其實是因為習慣了依靠別人,這樣一來,遇到難處只會四處張望,不想著如何解決難題,便會一直被難題困擾。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人們在遇到難關時,只會有兩種反應——「一是誰能幫我度過這次難關,二是我怎麼樣才能扛過去。」
總想依靠他人的人,能否得到貴人的幫助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便會失去獨立的能力。
反而是想解決辦法的人,處處靠自己,不斷優化自己,才能屢屢攻克人生難題。
人這一生,總是無法順遂,不過當一個人不被危難困住,早晚會安然無恙地走出危機四伏的困境。
靠自己,是最極致的安全感
前段時間,讀到這樣一則故事。
一富商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高僧撐傘走過,他恭敬地說:「高僧,帶我一段如何?」
高僧答:「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無雨,何須我度?」
富商立刻跳出屋檐,繼續請求到:「現在我在雨中了,你可以度我了吧?」
高僧笑了笑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只因有傘;你被雨淋,只因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是傘度我。你要想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
高僧的一席話,立刻點醒了富商。
那段時間的他,剛好遇到了一些難題,處處尋找幫助時,卻沒想過最能幫自己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蔡新家訓》中有言:「求人如吞三尺劍 ,靠人若上九重天。」
靠別人,沒那麼容易。
父母會老,靠山會倒,朋友會有意外,貴人也有收手的時候。想要依靠別人,就得考慮別人幫不幫,能不能靠得住,願不願意讓自己靠。
但想要靠自己的時候,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能逐漸自我成就,這才是一個人最極致的安全感,與最正確的救贖之道。
刷到過一篇帖子。
貼主在講朋友如何靠不住,自己原生家庭多麼不幸福,說到最後,把自己失敗的原因,全歸結到朋友、父母、時代、運氣之上。
記得當時的高贊評論說了這樣一句話:「總是他人乞求援助的人,最容易在災難到來時敗下陣來。」
有人出生時一無所有,最終自我成就;有人曾墜入人生低谷,最終慢慢爬起。
一個人的結局會如何,從不是一開始註定的,而是慢慢被自己所成就的,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容易走出困境。
換句話說,讓自己明白最大的依靠只有自己,才能在這十有八九不順的人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唯一出口。
正如路遙曾說:「靠自己生活,靈魂都是安寧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