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刷小紅書刷到一個做粘土小人的博主,付費接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三月,我突然有些感慨。
和姐妹阿程說,「任何事情只要做到極致,就能賺錢。」
「可是我沒有做到極致的。」
無論是從小擅長的寫作,還是為了學業選擇的繪畫,亦或者是一時興起的法語等等,我活了22年,除了愛別人,我沒有狠狠堅持過什麼。
就連活著這件事,我很多時候都想放棄。
兩個月前寫的一篇文章說,因為我媽媽沒有堅持過什麼,所以我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我甚至認同「沒有堅持什麼也沒關係」這個觀點。
時隔兩個月,在我定下「我做到了活著,接下來要好好活著」的目標後,我突然想堅持些什麼。
除了愛別人這件事。
因為我回顧自己短暫的22年生涯,我發現比起愛自己,我更喜歡並擅長且不由自主的愛別人。
比如我會為了給朋友送禮物,而花心思了解對方喜好,提前好久準備;
我會通過對方的隻言片語和身心處境,準確判斷對方此刻或未來需要什麼;
我會時刻考慮別人的感受,即使自己受委屈也咬牙說沒關係;
……
我是多麼全心全意且用力的愛他人啊。
可是我收穫的卻是對方片刻且淺薄的感謝歡愉。
那些我設想中的「同等的回報」,在十次中往往只有一兩次。
他人偶爾對我的好,在我看來就是 天大的且值得永久珍藏的。
可是對他人而言,做到言語上的很容易簡單,實際行動上的也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偶爾。
畢竟真心太少太珍貴,任誰都要掂量掂量再決定給不給、給多少。
明顯大多數時候,我不值得,或者說,沒有那麼值得。
總而言之,我高估了和某些人的關係。
這種高估時常讓我在心裡知道的失落和嘴上不說的寬容中,讓自己難受。
這是我最近明白的道理。
當我明白後,我立刻就決定,我不要再把我本就不多的愛意全給別人了。
我要好好愛自己。
如果我有十分愛,那我要七分愛自己,三分愛別人。
而以前的我是百分百愛別人。
通過22年的實踐,我終於知道,這樣不行。
愛別人的結果掌握在別人手中,那我就不是我了,是別人塑造的我。
我會因為別人愛我而高興,別人傷我而難過,我的情緒甚至身體都不由我掌控,只由我承受。
這種被動其實更深層的意義是,我把自己完全交給了別人,死生不由我定。
但愛自己的結果掌握在自己手裡,無論好壞,我都不能怨別人,因為完全是由我自己定的。
承接對象的轉變讓我真正意識到,愛別人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對自己和人生逃避放任的表現。
愛別人,讓我有借口說都是因為xxx,我才變成這樣。
愛自己,我只能說是我自己的問題,與別人無關。
現在,我想說,與其說是「愛」,倒不如說是「關注」。
因為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別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才能及時準確的體察到別人真正需要什麼。
與此同時,我們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舉個例子,我們給別人送冬天時戴的圍巾,我們以為是別人需要這份溫暖和重視,但本質上是我們自己需要。
因為我們大多數在送禮物的時候,希望別人也送「同樣的」禮物「回報」。
(送回的禮物不是圍巾也沒事,因為重要的不是圍巾這個物品,而是圍巾這個物品背後所藏著的含義。
這個含義因人而定,有的人眼裡是重視,有的人眼裡是友情,有的人眼裡是愛情……)
這個點對現在的我來說很難講清楚,因為我沒有看過這類型的書和理論,我只能靠我自己現有的語言和思維去表達。
如果有朋友有類似的書籍,可以推給我看看哦。
所以當我們送給別人禮物時、與別人交流時,我們可以分離出上帝視角,看看我到底在送什麼說什麼。
脫離具體的東西,思考抽象的東西。
通過以上的思考,我們就能清楚知道,什麼樣才是愛自己了: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
在我們問別人心情好不好時,我們先問問自己心情如何;
在我們問別人別人的喜好時,我們先問問自己的喜好;
在我們為別人的身體而擔憂時,我們先看看自己的健康狀況;
……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愛別人的我,在別人眼裡,其實是千瘡百孔的普通可替代免費保姆。
這種愛於別人而言,其實並不穩定不持續,是隨時都會消失或者變淡的。
因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憑什麼去永久的正確的愛別人呢?
「你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憑什麼去照顧別人?」
我也是在經過年少輕狂後才承認,我不會愛不愛自己的人。
或許愛情能讓人學會照顧別人或者別的什麼,但愛情本身就是個玄而又玄的東西,又怎麼指望它能讓人持續穩定的愛別人呢?
親情和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
無論是被好好愛著的人,還是被忽視被傷害的人,本質上都是在不自知的關注和被關注中。
對子女出口成髒的父母,其實每一句都是在說自己;
對朋友忽視欺騙的人,其實每一刀都落在自己的人生里;
對戀人估價的人,其實每一個價格都反映了自己不自知的東西;
……
我們對別人的關注(或者說是愛或恨),無論惡意還是善意,本質上,都是在關注自己的得與失。
愛別人,是希望別人按我的意願來。
恨別人,是因為別人沒達成我的意願。
這種自以為是的關注,往往會導致自我認知不清晰,誤以為一切的根源在別人。
殊不知你眼裡別人的問題,其實是自己的問題;你眼裡的完美戀人,其實是自己的渴望。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最終想表達的是:少關注別人,多關注自己。
少研究別人,多塑造自己。
少「愛」別人,多「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