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生在無數段人際關係中遊離,每個階段都會擁有不同體驗的關係。
有的關係也許令人開心,有的卻令人難過,這些不過是片刻的歡愉和悲傷。
而另外的一些回想起來會令人感到些許遺憾,以至於久久難以釋懷,放不下的究竟是什麼?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沉沒成本。
它是一種歷史成本,發生在過去,是我們無法改變也無法收回的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當下的行為方式與決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在新公司實習一段時間後卻發現自己很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是即將轉正成為正式員工。
這個時候你就會想:
「如果我辭職放棄轉正,那這幾個月來加班的辛苦、耗費的精力不全部白白付出了嗎?既沒有收穫精神上的快樂又沒有得到身體上的休息,到頭來一無所有!」
於是即使不喜歡這份工作,這樣的信念還是支撐你繼續選擇了這份工作。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好像也常常在做這樣的選擇,那些在他人身上投入的精力、感情、時間在關係宣告破裂的時候全部都變成了泡沫,在空氣中揮發的無影無蹤。
之所以感到難以釋懷的真正原因是你放不下在這段關係中所付出的所有成本,不甘心得到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在心理學上,恰好有一個名詞可以用來解釋沉沒成本背後的原因,那就是損失厭惡。
它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打個比方來說,撿到20塊錢的喜悅和丟失了20塊錢的難受是完全不可等價的,人們對於「失去」的敏感度要遠遠大於「得到」。
亞科斯曾說:「我們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引起的。」
不甘心為什麼別人可以買彩票中五百萬,而自己輾轉多家彩票店顆粒無收還倒貼錢;
不甘心浪費跑了大半個城市的氣力,即使餓到頭髮暈也要繼續排隊等想打卡的網紅店;
不甘心自己付出了八九年的青春,最終卻要分手道別……
而這種不甘心實則是一種自欺欺人式的盲目堅持。
回過頭不禁苦笑,這真的值得嗎?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先生無疑道出了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過去的錯誤已然成為歷史,而我們對此也無法再做修改,但是未來卻還有無限可能,這種可能不僅充滿希望而且能夠補救過往的遺憾。
簡單來說,懂得及時止損才是真正的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想拚命地證明自己,結果在迷途上越走越遠,就像填充無底洞一樣永遠也填不滿。
我們從小被教育「付出就有回報」的道理,但是前提是需要在正確的方向上付出才會得到回報。
不難發現,那些活得幸福快樂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他們活的坦然洒脫,敢於正視過往,敢於離開任何一段不舒適的關係,無論處境好壞,從不拖泥帶水。
堅持從來都不是貶義詞。
能夠覺察和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放棄不對的關係和選擇,把眼光展望到未來,才能將堅持二字發揮出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