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很多種可能性,比如:
1,讓自己內心平衡。
如果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那麼自己獨自承受這份不幸,未免過於痛苦了。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獨自面對這份痛苦,自己就有可能勸別人也進入婚姻,和自己一起感受這份不幸,讓自己不幸的同時,至少不那麼的孤單。
類似於自己吃到了一顆酸葡萄,然後自己強忍著不吐出來,還騙別人說好吃,讓別人也吃下一顆酸葡萄,最後看到別人被酸哭的模樣,自己內心暗爽不已。
更誇張的一個例子是:古代的某個皇帝死了一個兒子,然後大臣勸皇帝節哀,皇帝很不爽,就賜死了大臣的兒子,最後皇帝就覺得爽一些了。
2,僥倖心理。
雖然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但並非所有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所以當自己覺得自己婚姻的不幸只是一個例外,大部分的婚姻還是幸福的,那麼自己就有可能會勸別人結婚。
3,傳統觀念的束縛。
如果自己當年也是因為別人的勸說結的婚;如果自己的傳統觀念很嚴重,覺得人就是要結婚才行的,那麼即使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也依舊會覺得結婚是一件對的事情,或者說,是一件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4,周圍人的眼光與壓力。
例如你的父母原本可能對於你是否要結婚是持無所謂的態度的,但你父母對於他人的眼光又很在意,覺得你如果不結婚的話,會讓自己很沒有面子、很丟臉,所以你父母即使自己的婚姻不幸福,但也會為了別人不說閑話,而選擇勸你結婚,甚至是逼你結婚。
5,不幸只是婚姻的一部分。
一段婚姻伴隨著很多的色彩,有不幸的,也有幸福的,存在喜怒哀樂,也存在悲歡離合、生老病死。
所以你看到對方婚姻的不幸,但沒法看到對方婚姻的全部。所以對方婚姻存在不幸的那一部分,但也存在婚姻的其它色彩,而其它的這些色彩可能是對方也希望你能夠擁有與經歷的。
6,閑的。
別人雖然是勸你結婚,但勸歸勸,實際可能也沒有多少心思在你身上。類似於逢年過節的時候,一大家子的親戚聚在一起總得說點什麼,而你還沒結婚這件事情就可以成為一個談資,僅此而已。
至於你結婚能不能幸福,他們並不在意,所以他們勸你結婚什麼的,自己其實也可以不在意。
總的來說,那些自己婚姻不幸的人,還會去勸別人的原因有很多,但無論他們會勸別人結婚的原因是什麼,總歸只是勸。
而我們面對他們的勸誡,我們聽聽就好,畢竟我們自己的人生是需要我們自己來做主的,而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需要我們自己來承擔選擇的責任與後果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