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2022年09月14日00:32:20 情感 1945
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

從此心寬似海。

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

為人處世,有些尺子,要放;有些尺子,要收。

有收起尺子的智慧,才能不為其所困,過張弛自如的人生。

收起經驗之尺

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需要靠自己去走。體會這種東西,同樣只有在自己經歷過之後,才有切身之感,才能明白箇中滋味。否則,對方提的建議再中肯,也只是隔靴搔癢,觸及不了他人內心的真實需求。

並非所有過去的經驗,都適合現在。

很多觀念是基於當時認知條件和環境因素而產生,隨著這些因素的改變,它就會變得不合時宜。

正如有句話所說:經驗是好東西,但有時候也會害人,會讓人做出偏差的判斷。

成熟的人生,不會用過去的尺子,衡量當下的生活,更不會用現在的尺子,衡量曾經的自己。

生命中發生的事情自有它的意義,但只能代表某個階段,決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

永遠要相信,現在的你比過去更好,值得更精彩的生活。

卸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憂慮,告別多餘的負累,輕裝上陣,就是迎向未來最好的姿態。

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

收起評價之尺

有一種尺子,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有的人以此來揣度別人的生活,評價別人的是非,評判別人的成敗。甚至於,在完全還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可以自顧自地產生結論。

畢竟這種評價所基於的前提,有時候並非事實,而是他們自己所設定的標準。

對他人做出評價是很容易的,一旦別人的生活超出自己的認知或背離了自己的看法,這些人就開始指手畫腳,說長論短。

以為這樣就可以彰顯自我的正確性,殊不知,它恰恰暴露了一個人的狹隘與偏見。

世界很大,人生本就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

不同的人,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立場角度不同,看法活法自然也不同。

不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的生活,既是修養,更是智慧。

從現在起,放下心中的評價之尺,讓自己做自己,讓別人做別人。尊重和而不同,方能成就彼此。

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

收起物質之尺

關於物質,有的人總是得了還想得,有了還想有,永遠處在不滿足的焦慮中。生怕一停下腳步,就會被別人所超越,淪為失敗者。

於是大家紛紛感嘆,想要獲得幸福真的是太難了,根本就是奢望。

但其實,幸不幸福,一直都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一種心境上的體驗。

有的人之所以感覺不幸福,根本問題在於,他從一開始就選錯了丈量幸福的標尺。

在一些人的眼光里,擁有物質的多寡,就等同於靠近幸福的籌碼。可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貪求過多,到頭來只會反被貪心誤。

一個人活在汲汲營營的物質追求中,迷失了本真的心性與樂趣,怎麼可能開心開懷得起來呢。別再把眼光盯著別處,拚命追求更多,做無謂的攀比與計較。

我們要做的,是向內求,調整心態,降低期待,用量力而行的努力,去慢慢實現心中的目標。

看過一句話: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為超出了雙腳所佔的地面尺寸。

物質之尺,量不出幸福長短。反倒平添累贅,盈滿則損。

只有當你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當你內心豐盈充足而不再被慾望所驅趕時,幸福才會呈現它原來的樣子。

最好的生活狀態,不是什麼都擁有,而是想要的恰好在身邊。

讓我們摒棄紛擾複雜的物質慾望,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貪戀妄求。

把握人生之尺,從此心寬似海,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點亮「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收看收聽更多《夜讀》文章,關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下載新華社客戶端。

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

主播 | 董千齊

作者:念念 來源:念念沐心(ID:nnsg1021)

監製:張越、周年鈞、何莉

編輯:雷雯雯、李昂、伍越、吳煒玲

美術設計:趙丹陽

畫家:馬遠

實習生:陸沛霖、趙躍澤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

夜讀 | 把握人生之尺,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 天天要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