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記作者:鄭本真
店長問候:前段時間剛崩潰過一次,然後發現是因為自己的一個盲點被不小心trigger到了,所以其實我還是相信沒有無緣無故的眼淚和崩潰,都是在我們的大腦幫我們處理了一番之後,然後向外釋放的一種信號,這個信號告訴我們:你的系統需要重啟保養了。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緒突然就崩潰了,只能強烈地感受到內心的複雜情緒,對於崩潰的原因卻不明就裡。
前不久,我目睹了好朋友這樣的瞬間。電話里的她情緒決堤、崩潰大哭,不再像平日那個把事情處理得熨熨帖帖的「超人」女孩。可當我問起「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她卻說不上來,只感到自己崩潰得莫名其妙,好像無緣無故。
但突如其來的崩潰畢竟不會真的沒有來由,表面平靜的生活之下,是我們暗潮洶湧的內心世界——我們未曾覺察的是什麼?崩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如果你也曾困惑於這樣的問題,今天的內容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在我的不斷追問下,好朋友開始和我描述她的近況。
睡不著覺,立了的flag完不成,工作中多了許多項目要做,家裡的寵物生了病,和男朋友難以溝通……每一句的痛感都真真切切,無力感從話語里溢出來。
可是她好像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疼痛,每說到一個點,就努力往回收,反覆塞入自我說服。
「我知道沒什麼大不了的,都是小問題。」 「其實我不該抱怨的,不該怎麼脆弱。」
不難想像日常生活里,她用頭腦的各種標準主宰自己一切的狀態。
於我們而言,突如其來的崩潰,也許正是因為平日用理智牢牢壓制情緒,用逃避和遮掩勉強維持生活運轉,忽略了內在自我不堪重負的情緒狀態。
1 可是,我們壓抑的底層情緒是什麼呢?我們究竟在逃避和遮掩什麼?
當好友仍沉浸在「我怎麼這麼沒用」的反覆中時,我突然問了她一句:「就是這麼沒用,怎麼了?」
電話那頭空了幾秒,像是因為這句理直氣壯地反問愣了神。
她第一次破除自責,問自己:「是啊,就是這麼沒用,又怎麼了呢?」
從崩潰表面向情緒的深處掘進,它的內核其實是羞恥感,是我們對自我脆弱面向的抗拒。
我們實際在逃避的,是那個與想像中完美而強大的自我並不相同的自己;我們所遮掩的,是暫時「無能為力」的脆弱。
2 所謂的「理智」,究竟是怎樣的思考過程?
我們所謂的「理智」,是在情緒出現時產生「我不該有情緒」的想法,把負面詞語的尖刀指向自己,用自我批評否定自身;又或是升起「我不被允許有情緒」的念頭,刻意與內心保持距離,把痛苦藏起來,麻痹自我。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慣性:
- 可能源於父母師長的話語中帶有貶低性質的指責,
- 可能源於親密關係中信以為真的打壓,
- 也可能來自績效主義的社會文化下「先處理事情,再處理情緒」的慣常邏輯。
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我們都在認同了負面聲音之後,把它內化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作為「理智」的標尺,片面歸因。
可是自我批評之下的自己並不是我們真實自我的模樣。對於高敏者來說,「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才更加高效。對所謂的「理智」進行解構,我們會發現邏輯的不合理處——難道我們不允許情緒存在,它就會消失了嗎?
要求自己「不帶情緒」這一預設本就是無法實現的。而「自我批評」、「自我麻痹」的處理方式也無法起到我們期待的正向作用,反而消耗我們的能量,透支之後的快樂,走向理智的反面。
可是,如果已經落入情緒失控的懸崖,我們應該這麼辦呢?
別擔心,你可以嘗試以下四步,在崩潰中找到保護自己的降落傘。
第一步,是在崩潰的當下主動抽離
試圖用第三人稱視角,客觀梳理可能導致情緒崩潰的事項——
- 最近發生了些什麼呢?
- 其中的哪些部分在我心裡有很重的分量呢?
也許是工作、學習、感情等角度,也許生活中的重大變故,也許是「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我們身上那如山的壓力。試著把自己複雜情緒的緣由具體化、文字化,如果可以的話,把自己列出來的幾條做重要性排序。
對於好朋友來說,崩潰的來源可能有:
- 不健康的生活狀態(失眠)
- 未達成的自我期待(立下的flag)
- 工作重壓
- 突發事件(寵物生病)
-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問題……
再深入和具體一些,大概是「我擔心再失眠下去身體會出問題,flag倒下之後會被別人嘲笑,工作完不成會影響項目進度;我害怕寵物生病情況惡化,溝通問題讓我和我喜歡的人漸行漸遠……」
未梳理時我們會感到內心如一團亂麻,沉甸甸的,模模糊糊的。而把現狀描述出來是一個「看見」的過程,你也許會發現「雖然困難龐雜,但也不過如此嘛!」我們的身心能量會被聚集起來,將困難與挑戰一一攻破。
第二步,是有意識地感知情緒
我們首先需要調整認知,接受「就是暫時無能為力,也沒什麼的。」 然後,找到安全空間,用「我感到」開頭,主動感知內在情緒層次。
好朋友的情緒中,可能有哪些層次呢?她可以說,——
- 「我感到無力,因為我總是在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好像只有做得『更好』我的存在才是有價值的。」
- 「我感到疲憊,還有點憤怒,親密關係中似乎一直都是我在引導溝通,主動解決問題,他的被動讓我質疑他對這段感情的重視程度。」
- 「我感到很害怕,我還沒準備好面對任何一種關係可能的逝去。」
如果難以認清情緒的層次,只能籠統描述的話,我們也可以藉助情緒詞庫幫我們辨認此刻的感受。
在把情緒細化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情緒原來這麼複雜、這麼有結構有層次。
傾聽自己的疲憊感、脆弱感、無力感,覺察其中可能雜糅的憤怒、嫉妒、遺憾等情緒,在崩潰的信號中,我們會找到自己的內在訴求。
第三步,是帶著溫和的好奇不斷追問自己
「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為什麼呢?」 並試圖給出主觀、客觀等不同角度的回答。
比如,好朋友感到工作壓力太大了,透不過氣,想要逃避。她其實可以試著追問自己——
-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 真的是因為我能力不行,一事無成嗎?
- 還是任務量太重,超出了常人的負荷?
- 還是工作本身的設計、分工就是不合理的?
正如《伯恩斯情緒療法》中提到的情緒ABC療法,A指發生的事情,B指認知加工過程,C指我們的感受——我們對自己的好奇追問就是認知加工的過程,這有助於幫我們破除自我苛責的自動化反應。在重新歸因的嘗試中,無論是對崩潰的事由,還是對自我能力邊界,我們都可能形成更全面的多角度認知。
第四步,則是」給自己一點時間哭出來「
掛了電話,朋友發來消息:「再也不想哭得這麼崩潰了。」我打趣似地回了一句:「那平時要多淺淺地哭一哭!」
其實就是這樣,平時主動引導情緒釋放,才不至於讓情緒在鬱積之下猛然決堤。也許是看一場催淚的電影,也許是泡一個熱水澡,也許是夜晚的小酌……我們可以自主設置情緒調節閥門,在放鬆的、自我控制減弱的場景中,拋棄慣常的麻痹機制。在私密的空間、不被打擾的時間裡,把心底緊張、難過、焦慮、不安的情緒主動地調動出來。
像把大boss肢解為小怪獸一樣,我們可以主動把「大崩潰」化解成為一個個我們可以直面和承受的「小崩潰」——然後關上情緒閘門,收拾收拾心情,滿血復活,回到我們要面對的生活當中去。
對於崩潰這種讓我們感到生活失控的情緒狀態,我們很容易把它視作大敵與之對抗。
但我們是不是其實另有選擇呢?也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和它握手言和,在崩潰的瞬間,去感受乃至享受自己那一刻極高的情感濃度,把它看作一扇窗。
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現狀、關照生活、體察內心,從「啊,我怎麼居然這樣啊?」的崩潰不安,走向「哦?我居然是這樣的呀!」的欣悅接納。
「暫時的無能為力又有什麼呢,明天太陽升起就是我重新啟程的時候。」願你在帶有痛感的自我探索中,與內在自我溫柔照面。
糖丸兒們,你們最近有無緣無故的崩潰嗎?大家是怎麼解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小店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