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養性為體,民胞物與為用
【原文】
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私,故人悅
【譯文】
追求仁義的人,本體要心存仁義滋養的天性,作用是對百姓的養護之心,如此從公眾的利
益著想,不存私心,才能夠使人心悅誠服。
【解讀】
時人常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人們總是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只能做小池塘
中的蝦,那麼我們就永遠沒有機會親身體驗大海的廣博。無論在生活中跋涉,還是在職場中打
拼,人要想使自己的內在豐盈起來,達到內聖的境界,首先要從選擇好的起點開始,給自己
個宏大的目標。
對於這樣的解讀,有人會一笑置之,有人會嗤之以鼻,認為這就是痴人說夢。
但是試想
下,就算是做夢又怎樣,倘若連這樣的夢都不敢做,又何來做成一說呢?這個世界上,有許多
人對命運都有著種種疑惑、埋怨,甚至怨懟,覺得命運不公,自己總是不得志,把一切失敗的
理由都推給命運,但是其實這些都是失敗之人給自己找的借口而已。曾國藩的弟弟也曾這樣抱
怨過,對此曾國藩在信中如此勸解弟弟:
「六弟自怨數奇,余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
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
之完人。
曾國藩的六弟曾跟他抱怨說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不好,總是遇到挫折,然後鬱郁不得志。曾
國藩就寬慰弟弟說,雖然他也認為六弟的命運不佳,但只是小受挫折就發牢騷,顯得他的志向
太小而心中憂慮太大。君子的立志,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
天下的雄功,然後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的一個完全的人。曾國藩認為,既然人立下了這樣那樣的志向,再提出各種各樣的借口,就應該捫心自問當初的志向是不是真實了
個人的志向包括兩個層面。從小的層面來說,立志要以自我提升為根底;從大的層面
來說,立志要有為國、為他人的願景。把兩個方面聯繫起來,就是曾國藩所說的「體則存心養
性,用則民胞物與」,他把「存心養心」放在首位,因為這層面上個人有絕對的掌控力,畢竟
為國、為民不是每個人必須有、能有的情懷
人的夢想千萬種,夢想有大有小,有崇高有平凡,但無論夢想是什麼,都沒有人會去拒絕
讓自己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那麼不妨把目標定得大一點,遠一點,給自己一點動力,讓
自己平凡的人生多一些色彩,要敢做夢,因為只有敢做夢,將來才有實現的可能,不要因為目
標太遠就不敢想,別讓自己連做夢的權利都失去了
曾國藩少年立志:「少不自立,荏苒遂泊今茲,蓋古人學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
矣!繼是以往,人事日紛,德慧日損,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
仆以中材而履安順,將欲刻苦而自振拔,諒委其難之!」
曾國藩成年之後,再次立志:「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
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自己眼下的素質同內聖的境界
尚有很大距離,所以一到北京,他就將「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當作座
右銘,時時以「君子當以不如堯、舜、周公為憂,當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來鞭策自己。為
此,他特意寫就《立志箴》以自勵:「煌煌行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
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凶災。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
以躬,與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諼。」
曾國藩在清朝晚期內憂外患之際,能辦團練,帶領湘軍取得與太平天國戰鬥的最終勝利,還
能辦洋務,倡海禁,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夢作支撐。有了這個夢,他就不會
束手束腳,就能痛快淋漓地大幹一場。也是這個夢最終成就了他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之首的美名。
如果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那麼高瞻遠矚的目光和敢於做夢的勇氣是不可或缺的,這個道
理是經幾千年歲月檢驗而得出的真理。有些夢想可能看起來會有些不切實際,但是它們是成功
路上的無價之寶。有夢想,才會有勇氣去追求、去奮鬥、去拼搏。夢想永遠不會太晚,有夢就
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