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現在的社會,每天都在面對很多人,有時候我們需要別人幫忙,有時候,也有人需要我們幫忙,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會面對有一些人無休止的糾纏。他們總會要求我們去辦一些自己難以辦到或者不願意去辦的事情。但是礙於面子,我們有時候又不好拒絕別人,我們也怕傷害到別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下面看看我兩個朋友的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叫劉曉,今年26歲,和我一個同學一個學校畢業的,在家外資公司上班。很多人都覺得劉曉是他們的榜樣,因為劉曉的生活很順暢,從一個小縣城出來,能在這個大城市中站穩腳。而且很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
不過,劉曉不這麼看的。我有一次和他吃飯的時候透露說:「我其實常常感覺自己真的好窩囊,他說他和同學和很多朋友有時候有分歧,還沒有說幾句,就不在說話。你別看我我文質彬彬,其實我的心裡一點也不好過!和女朋友也一樣,每次都是我讓著她,但是越是這樣我越痛苦,我沒有辦法去發泄!」
我很驚訝,我問他為什麼吧進行爭論拒絕他們呢?劉曉說:「因為我害怕傷害他們,害怕傷害我們的友誼。即使我努力地去爭辯,到頭來就算是我是對的,可是結果又能怎麼樣呢?他們背地裡會不會覺得我太過咄咄逼人?」
再看看我的另一個朋友
我還有一個朋友,叫周為國。這個年輕人,也有一件事無比的糾結。一次酒後和我們一群朋友說:「我現在根本不想回家,因為女朋友天天在和我逼婚。我覺得現在的我還在上升期,我想等我的工作真正穩定了,再好好地舉辦婚禮。可是,她天天纏著我就只在問一個問題就是可以結婚了嗎,我看著她的樣子,根本不敢說讓她在等2年。因為我知道她有她的想法。 你們根本不知道我的痛苦!」
其中的一個朋友無奈地說:「可是,你也不能這樣傷害對方的感情啊。還得想辦法解決。。。」
為國打斷了他:「根本沒有,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我現在只能在外面天天喝酒,就是為了喝個爛醉,回家就可以直接睡覺了!」
其實在現實中,像劉曉和為國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他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做不出決定的拒絕,並不是因為少了理性的分析,而是出於害怕傷害到別人。所以,在生活中為了不傷害到別人,他們呈現出一種似乎什麼都可以接受的態度。在他們的心裡已經幻想這樣的畫面:一旦說出了「不」,那麼對方一點會變得暴怒不已。也就因為如此,他們只好選擇委曲求全,選擇了答應,就將痛苦自己留著。
一次兩次如此,這根本不算什麼大事。人生嘛,有誰沒有受過一點委屈?但是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生活,如果這樣下去,輕則,便毫無自主的能力,什麼事情都會依賴他人。重則,產生嚴重的心裡問題,到頭來傷害的是自己
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走上這條路,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一方面是從小的下習慣造成的。小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做主,所以我習慣聽別人的意見。如果這種習慣在青春期沒有得到改變,那麼到了成年期後,就會發展成為一種心裡障礙,從而有一種懦弱的性格。
是的,你總是擔心拒絕會傷害別人,這正是一種懦弱的體現,一種心理不成熟的體現。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則是因為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拒絕試想,你一開口,就是「不對,你說的都是錯的!」「不可以!你這麼做就是自找苦吃!」這樣的回答,怎麼可能不傷害對方呢?
所以說,想要改變自己不敢說「不」的情形,一方面,要從習慣入手;另一方面,要從拒絕的方式入手。以下幾點,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
嘗試著換一種說法去拒絕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一種較為緩和的語氣進行拒絕,這樣對方就能感受到被尊重。例如,當想要否定朋友的某個看法之時,不妨這樣說:「的確,你說的是有道理。可是這中間有一個小細節,是咱們都忽略了的......」
這樣一來,你不僅回絕了對方,還用「咱們」這樣的字眼兒將彼此聯繫在一起,這就會讓對方感受不到你的敵意。這時候,我們再去說說我們的想法和觀點對方就會很容易接受。同樣,對於婚姻之事,倘若案例中的邊守國可以這麼說,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親的,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現在我們都還在初級上升階段,並沒有完全穩定下來,這個時候如果大辦婚事,必然開銷不小,不是咱們可以承受的。當然,我不會辜負你的,要不然我們先領證,暫時不大辦婚禮,然後等好一點了再給你風風光光地補上,親愛的,你看怎麼樣?這樣,我就永遠屬於你了!」
這樣的語言,既透出了一絲甜蜜,又說明了現實情況,還能夠拒絕另一半的逼婚,怎會傷害對方?
明白拒絕並非有錯的道理
其實,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即便你的拒絕很合理,對方依舊生氣,但這並不是你的錯。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不要產生內疚之情,因為有的人就是如此蠻不講理,例如一些帶有「公主病」的女孩,或是那些從小被嬌生慣養的男孩子。面對這種人,拒絕雖然讓他們感到受傷害,但這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並不是我們的錯。
對於他們,即便拒絕讓其不高興,我們也應該毫不猶豫。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們學著開始長大和成熟之時,再回想曾經做過的種種舉
動,對你的怨言就會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