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殘教師姚亮:用音樂奏響生命華章

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王世傑

在「全國助殘日」前夕,第七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仫佬族教師姚亮,榮獲「全國自強模範」稱號。帶著對這位自強模範的深深好奇與敬意,我們走近姚亮,探尋他用音樂書寫的生命華章。

姚亮在表彰大會現場。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遭遇重創,他從舞台轉到講台

1996年,姚亮22歲,卻不幸遇到了命運的轉折點。那時,他是原武警廣西總隊政治部文工團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舞台上的他光芒四射,用精湛的表演為觀眾帶來無數歡樂。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他的頸椎粉碎性骨折,他被診斷為二級殘疾。「你可能終生與輪椅為伴。」醫生的話語如同一記重鎚,打在他心上。

這對於視舞台為生命的姚亮來說,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內心的絕望將他籠罩。但姚亮骨子裡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堅韌。經過與傷痛的頑強抗爭,他毅然坐著輪椅登上講台,決心重新追尋人生的價值,開啟一段全新的逐夢之旅。

幸運的是,受傷約三年後,姚亮通過不斷努力復建,竟突破醫生的預期,擺脫了輪椅的禁錮,之後又丟掉拐杖,恢復了直立行走。

用音樂點亮特殊群體的未來

姚亮將全部心血傾注於音樂教育中。他堅信,音樂是跨越障礙的橋樑,能為特殊群體照亮前行的道路。在他的悉心培育下,盲童鋼琴家藍寶石脫穎而出,在音樂世界中綻放光彩,多次應邀參加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交流演出;他指導的學生團隊,在國際藝術展演中多次獲得大獎,用實力證明了特殊孩子同樣擁有無限可能。

姚亮(右三)帶隊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姚亮(中間黃衣)帶隊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為了讓音樂的種子播撒得更遠,姚亮發起「鄉村音樂教師培訓計劃」,免費培養了218名基層音樂骨幹,為鄉村音樂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在金城江區,他堅持五年為殘障兒童開設周末音樂課堂,用一首首原創作品,點燃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每次看到孩子們露出燦爛笑容,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義。」

姚亮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他主持的《尋夢山水間》項目,將銅鼓製作、山歌對唱等非遺文化融入教學,培養出32名兼具傳統藝術素養與現代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他研發的OMO鋼琴教學模式,打破了視障學生學習音樂的壁壘,讓音符變得「可見」,更是通過線上傳播惠及全國12萬名特教學生。

此外,他的「音樂+電商」助殘模式,幫助17名殘疾人實現了經濟增收,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希望。「我希望通過教育創新,為特殊群體打開一扇通向廣闊世界的窗。」姚亮說。

姚亮(後排左一)帶隊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以藝術之名傳遞愛與希望

姚亮深知,藝術不僅能改變個人命運,更能凝聚社會力量,傳遞溫暖與希望。他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創作歌曲《夢想的延續》,用激昂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詮釋了殘疾運動健兒們永不言棄的精神,因此被北京奧委會授予「緣來奧運100人物」。2023年,他又作詞作曲了一首《石榴結籽一家親》,全網播放量超500萬次。

2012年,他得知河池礦工譚斯譯熱愛音樂,便極力將其推薦給電視台導演,使得導演直接到礦里「挖」人。譚斯譯後來獲得2012年《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全國七強,被譽為「礦工歌手」。譚斯譯對此非常感恩,他說:「姚老師的這份知遇之恩,一輩子難忘。」

作為河池市殘聯兼職副理事長、河池市肢殘人協會主席,姚亮還發起了「殘健融合計劃」,組織健全人與殘疾人同台演出,用音樂搭建起溝通與理解的橋樑,讓社會看到殘障群體的才華與活力。

姚亮說,未來,他將繼續在音樂教育和助殘公益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用音樂傳遞愛與希望,助力更多人實現夢想。

姚亮(左四)同其他獲獎人員在人民大會堂合影留念。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編輯:戴昕明

校對:麥雪莉

責編:譚雙梅

審核:孫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