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朋友在講到《道德經》的時候,我說《道德經》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的,不要執著於我們所認為的好壞對錯,如此,我們才能獲得通透、不焦慮。這位朋友聽了我講的這句話,就反駁我說:「可是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啊。即便是家長可以不執著好壞對錯,可是老師還很執著啊。我允許我的孩子只考79分,可是老師不允許啊。整個社會就是這樣,只是我們自己不執著有用嗎?」
我回答:「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嗎?」
她說:「不知道。」
我說:「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改變別人。其次就是改變自己。你想要改變別人,這不是自找難受嗎?當然,你有沒有發現,你覺得老師不允許,這個本身不就是評判嗎?你在要求老師一定要允許。那你這樣和老師要求孩子一定要考80分以上,不是一樣的嗎?你和老師有區別嗎?
當你放下那個對老師的評判和要求,你就可以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了,這個時候的思考就是有效的,這也是收回力量,從自己開始,改變自己,讓這事情往你所想要的方向發展。這個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如果你想逆著老師的認知來行事,這就是有為,就是造作。當你對老師有評判,你就很難心平氣和跟老師說話了。那最後吃虧的是誰呢?
所以《道德經》為什麼要我放下評判,因為只有放下評判,我們才能心甘情願、順勢而為。這樣做事就是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當然,從根本上來說,評判本身也不是問題,你執著於評判才是問題。就像我知道80分很好,但是79分我也可以接受,那這樣就沒有問題。因為是人就一定會有評判。只是不要執著於評判就好了。」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無為和順勢而為,我給大家舉一個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故事:
艾瑞克森小時候,家裡附近有人養馬。馬主人每次把馬拖回馬廄都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馬的脾氣,就喜歡跟人對著干。你把它往馬廄拖,它就拚命逆著來,所以非常費力。有一次馬主人拖累了,回去休息下。出來的時候發現,所有的馬都已經回到馬廄了。馬主人非常好奇,旁邊就艾瑞克森這一個小朋友。
一問之後才知道,原來是艾瑞克森在他休息的時候,用很短的時間把馬拖到馬廄的。可是馬主人就很奇怪,自己一個大人都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一匹馬拖到馬廄,而艾瑞克森是怎麼做到的呢?艾瑞克森說:「很簡單,我只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去了馬廄。」什麼意思呢?就是艾瑞克森往馬廄的反方向拖馬,馬自然就會往馬廄的方向用力。這樣,他基本都不用費力就可以把馬拖進馬廄了。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那位馬主人做的事情就是有為,是在逆著馬的脾氣做事情。而埃爾克森做的就是無為,他在順著馬的脾氣做。順勢而為,這樣我們自己輕鬆,對方也很輕鬆,就達到了我們的目標。所以,放下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應該和所以是多麼重要。
放下對於評判的執著是因,而無為的智慧就是果。
那我們如何放下對於評判的執著呢?大家可以練習《情緒自救》書中的觀息法,通過觀息法培養出我們的「平等心」。而這個平等心就是讓我們對於不執著、不焦慮的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