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不久孩子從樓上跳下去:孩子並非受挫力差,而是缺少一種能力

開學不久孩子從樓上跳下去:孩子並非受挫力差,而是缺少一種能力!

孩子開學不久,很多孩子都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學年,有一位13歲的女孩,卻選擇用跳樓的方式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跳樓的女孩年僅13歲,原因是作業未完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回家後又遭父母責罵,女孩情緒壓抑,繼而出現極端行為,從高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給家庭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痛。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眾多網友痛心地發出疑問。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說不得,罵不得,一不順心,他們就可能出走,乃至以生命對抗,走上絕路。

幾個月前在網上看過一篇分析學生跳樓的文章,裡面列舉好幾個例子:3月11日廣州番禺一名初三學生學校跳樓;過了五天,宜賓市江安縣一名高中生也在學校跳樓;再過三天,天津又發生了幾起學生跳樓事件,真的太讓人觸目心驚!

網上關於孩子跳樓的視頻,也是不少。

有的因為父親搶走手機,孩子轉身從陽台跳下去。

有的因為跟母親吵架,孩子一賭氣,爬上窗戶跳下去。

孩子的極端行為越來越頻繁出現,而引發極端行為的,除了抑鬱,學業壓力,人際關係不好等各種原因外,有一些純屬心裡忍受不了產生的衝動行為。

敏感、脆弱,似乎成了現代孩子的通病。

在充滿競爭的求學生涯里,家長們重視的是孩子的專註力,創造力,以及自制力的培養,至於鈍感力,家長大都疏忽,甚至有的毫無概念。

所謂鈍感,是指面對不如意和困境的一種耐力,是敢於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鈍感的對立面,是不敏感,不焦慮,不胡思亂想。擁有鈍感力的人,能夠坦然面對眼前的挫敗,對發生的事情遲鈍反應,不把痛苦擴大化。

鈍感,可以說是一種才能,一種力量。

孩子的世界,相對於成人,看似簡單,但孩子處在生長期,很多對錯、是非,對孩子而言,是模糊的,糾結的。孩子的成長,也有很多痛苦相伴。讓孩子習得鈍感力,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擁有鈍感力的孩子,往往有幾大良好表現。

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

我有一個閨蜜,是性情急躁之人,很慶幸的是,她有一個擁有鈍感力的孩子。當她跟孩子在一起,她會因為孩子的種種問題,聲嘶力竭,失了常態。她會因為孩子看手機太久,生硬搶過孩子的手機;因為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撕過孩子的作業本;因為孩子一道題做不出來,把「愚蠢」、「笨」等帶有打擊性的詞語,拋向孩子。但自始至終,孩子對她沒有抱怨和怨恨,更沒有過激言語和行為。甚至有人問孩子:「你媽媽對你那麼嚴格,那麼狠心,你不怪媽媽嗎?」孩子燦爛一笑:「媽媽沒有對我不好,她不過是容易生氣而已。」孩子一點都不計較媽媽一些過分的帶著情緒的教育方式。

像閨蜜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家裡如此,在學校跟同學相處也常常表現出鈍感,從來不會因為同學不妥的言行而氣憤或者自卑,每天樂呵呵的。

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同事生了兩胎,大的女兒,小的兒子。他們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再加上兒子比女兒年齡小。爺爺奶奶愛的天平,很明顯傾向兒子。女兒有時會因為不公平待遇氣哭了。同事看著心裡不好受。他來單位有時會忍不住說出來,但說完總會補上一句:「還好女兒很快就忘事,一轉身就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快快樂樂的,要不我會內疚死,畢竟我改變不了我的父母。」

不把不愉快的事藏進心裡,並一直記著,是擁有鈍感力的人的一大特點。

不畏打擊,敢於求索。

鈍感的孩子,往往能不恥下問。在一些人的感覺里,可能是臉皮厚,不知羞恥,但往往這樣的孩子,更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輔導中心,見過這麼一個場景。一個小男孩一直纏著輔導老師,追問該怎麼解答?輔導老師不耐煩了,對他嚷嚷:「我給你講了不下三遍,你怎麼總是聽不懂?真夠笨的。」男孩一點都不生氣,求著老師:「你再給我多講一遍吧,我會懂的。」老師拿他沒辦法,只能耐心繼續給他講。最後,我看見小男孩高高興興的走開了。

既然鈍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那麼,孩子的鈍感力如何培養?

首先,父母要陽光開朗,凡事不計較,不糾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會不知不覺中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蒙台梭利博士關於「吸收性心智」的觀點,更是強調了孩子幼小時候的的生存環境。父母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敏感,不計較,是對孩子最正面的影響。

其次,不要過分呵護孩子,給孩子創造逆境機會。

現在的孩子顯得過於敏感、脆弱,這跟家庭的過度呵護有很大的關係。由於現在孩子少,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不知不覺中以自我為中心,有一點點不隨心意,就忍受不了,大吵大鬧,威脅父母。有些孩子的跳樓行為,不過是覺得心裡受傷,想報復父母。

適當給孩子表現出不太在乎,適當給孩子創造一些逆境,讓他們知道,成長的路,不可能時時順心順意,自己犯下的錯誤,也要自己承擔。被糾錯,被批評,並不是什麼大事。人,就是在不斷修正自我中成長起來的。

再者,對待孩子的錯誤不上綱上線,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

父母要清醒認識到孩子跟自己是不同的個體,不能以自己的意願去強勢要求孩子。只要孩子沒有觸及原則性問題,父母都要給予理解和包容。沒有哪個孩子不犯錯,給孩子糾錯的過程,要就事論事,要有耐心,絕不能伴隨打壓,誇大問題和過於嚴格的處理。

可以說,孩子的鈍感,是來自於父母的包容和大度。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