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們家哥哥放學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我今天舉手回答問題了,還是語文課,你要獎勵我。」 我聽了又好氣又好笑,這麼大了,怎麼還跟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一點小事就要表揚和獎勵呢?
接著,我又想起了上周,他和我說過班主任也就是語文老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上課不積極發言。
其實,我們也一直鼓勵他,上課積極發言,有想法就勇敢地表達出來。我想這次,他突破自己,得益於老師的肯定和鼓勵。
雖然,對別人來說,這是一件不足為奇的小事,對他而言,卻是勇敢表達自我的開始,是對自己心理的一次挑戰。
尼采說:「你所能遇到的最大敵人是你自己。」戰勝自我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氣。所以,我及時肯定了兒子的進步,也給予了他要的獎勵--一個雞腿加一瓶可樂。
這也讓我想到了哥哥的性格問題,膽怯自卑,脾氣暴躁。三歲前後他是半留守兒童,後來家裡又經常爭吵,對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這些年我一直在反思,孩子面前這幾件事千萬不要做:
1.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要打架。
不管是和外面的人,還是和家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在大人面前,孩子是弱小的,無力的。
當大人爭吵時,看著我們猙獰的面孔,歇斯底里的吼叫,孩子只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恐懼。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膽小自卑、暴躁甚至偏激狹隘。
我上小學時,和叔叔嬸嬸住隔壁。家裡經常雞飛狗跳,劍拔弩張。不是父親和叔叔、嬸嬸吵架,就是叔叔喝醉了酒家暴。
吵架不說,有時候還打架,揮舞著斧頭或者菜刀,嚇得我們這些小孩子直哆嗦。
有一次,晚上十一點多了,醉酒的叔叔說要放火燒房子,我們嚇得躲在鄰居家,遲遲不敢回去。
直到現在,我都很害怕和人理論,更害怕跟人發生衝突,寧肯吃點虧也不敢聲張。
長期生活在家庭「戰火」中的孩子是很痛苦的。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2.不要當著家人或者外人的面否定孩子,不要揭孩子的短。
我們家哥哥內向,家裡來人了,總是很靦腆,等別人叫他或者問他話了才開口。為這事,他爸爸沒少說他。很多時候,都是當面就說:「XXX, 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見了人都不打招呼的啊!」
這個時候,哥哥就站在一邊,默不作聲,任由爸爸說。更讓人討厭的是,奶奶還幫腔,說:「是啊,沒一點禮貌,見了我們都不叫。」
我聽了很生氣,但不想跟他們理論,就拉著哥哥到房間里,跟他說:「如果你不想多說話,你打個招呼就可以了。我知道你不是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
經常被否定的孩子,自尊心受挫,變得自卑,缺乏自信,或者異常的爭強好勝。家長的否定,毀掉的是孩子的未來。
否定,打擊自信心和動力,而肯定卻讓人信心倍增。這話放在大人身上,同樣適用。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而不是輕易的否定。
3.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輕易評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尊重人,卻忘了什麼叫尊重。尊重,說簡單點就是閑時莫論人非。
口是心靈的大門,人說嘴上沒個把門的,說的就是那種滿嘴跑火車的人。這種人往往也是招人討厭的,孩子其實也討厭聽得父母議論別人。
當大人議論張家長李家短時,孩子的思想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我們家有些親戚就很喜歡背後議論人。耳濡目染,他家女兒也很喜歡「關心」大人說的事,養成了愛傳話的習慣。
結果,有一次,孩子理解錯誤,跟她媽說「XXX說的,女孩子不用讀那麼多書,讀了也沒用。」這句話,差點造成兩家矛盾。
所以,言傳不如身教,先從我們家長自身做起。身行一例,勝似千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的是孩子的一輩子。
教育孩子,不止是吃飽穿暖,更要給他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關心孩子,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證和滿足,更要在心理和精神上重視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引導孩子。但尊重不代表放縱,關心不代表約束,分享不代表說教。
一個安定平和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一個情緒穩定、心態積極的父母,是孩子前進的助力。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讓我們一起學做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