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上半年的時候我大三。大三的學生有一個特點,他們真正意義上開始面臨一個重要的選擇,即畢業之後是繼續求學還是走向職場。這個選擇對我來說並不算難,因為當時的我非常篤定自己要讀研究生的想法。而且我也不排斥看書學習,很快就適應了泡在圖書館的備考生活。備考的難度有一部分體現在考試難度本身上,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備考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我幾乎經歷了每個考研同學都經歷過的各種意外情況,比如考試大綱的修改、九月末十月初報考學校更改參考書目、十一月份報名結束學校公布推免名單之後減少統招名額等等,這種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的意外非常影響備考的心態。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因為是第一次備考,反而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每一次都是難過一陣就能繼續看書學習。就這樣,儘管跌跌撞撞,18年底我結束了考研的初試。之後我回家休息了一個多月,到了二月中下旬,考試成績公布。我猶記得查到成績的那一刻,當時雖然覺得還可以更好一點,但分數已經很高了,遠遠地高出上一年的複試線。不過開心還沒過半小時,我就發現備考群裡面大家報出的一個個高到離譜的分數,心情一下就跌到谷底。即便是這樣,我依然覺得自己至少可以進複試線,只要進複試,就是重新開始。不過隨著統計數字的不斷精確,我發現自己竟然幾乎與複試無緣了。那個冬天南方兩三個月沒出過太陽,天陰沉沉的像是壓在我的心臟上,每天四周都是灰濛濛的。我還是沒有放棄,依舊硬著頭皮準備複試,就為著萬一進複試的那一絲可能性,甚至我還花錢報了一個上屆學長的複試班。三月上旬複試分數線陸續公布,在繼續等待校線和院線的艱難過程中,我緊張地開展我的複試備考。就這樣複試方案終於公布,最終學院已1:3的比例確定了複試名單,我在名單的末尾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因為大家的分數都很接近,而且初試複試佔比也是1:1,況且群裡面傳出可能會擴招的消息,所以我就暗示自己必須全力以赴。終於在三月下旬迎來了複試,當天上午是複試的筆試環節,一上來就每人發了一張草稿紙,當時我就意識到不太對勁了,看到試卷果然試題的形式全部改變了,題目比初試的專業課難度高出很多,交卷子的時候,我甚至看到有的同學試卷有大面積的空白。下午的面試形式也是跟往年大不一樣,專業課提問非常的綜合,我也是踉踉蹌蹌答完題離開了教室。在校園裡找個路邊的椅子坐下來喘息了一會兒,感慨自己可能還是與這所學校沒有緣分了。過了幾天結果出來,老師通知我沒有被錄取,我說了聲謝謝就掛了電話。當時的感覺就是,啊,終於結束了,出乎意料又好像在意料之中,雖然我完整地經歷了考研的全過程,但是結果卻像是在宣布我的這些過程毫無意義。四月上旬我回到學校,準備畢業論文,答辯,畢業照,還重新拾起了健身的習慣。第一次失敗好像沒有對我造成明顯的影響,從頭到尾我沒有掉過一次眼淚,就這樣我在六月上旬畢業回家了。
畢業之後,我排斥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朋友勸我去找個工作換個環境,也有朋友要帶我去畢業旅行,都被我拒絕了。我堅定地準備再考一次研究生,以彌補之前的缺憾,就像複試失敗後我堅定地拒絕調劑一樣。我沒來由地放棄了其他的方案,像是一種本能,後來我才意識到在自我意識尚未覺醒的時候,我們都是靠著本能在做決定。做出再考一次研究生的決定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是在這些規勸之中,我對其中的一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那就是當時我非常盲目自信,覺得自己就是運氣不好,對於學習本身是沒有太大問題的,所以就決定在家備考,當時家人提議我是不是要去報個班或者去學校或者圖書館學習,我都沒有採納,他們也相信我的自覺性。於是從7月份開始我就著手學習了,每天在家裡面書桌前看書,慢慢重拾備考的節奏。沒想到逐漸被巨大的焦慮吞噬了。平時工作日,就我一個人在家,很少會出門,我慢慢出現了倦怠感。就這樣到了九月初我發現時間來不及了,在家裡面自責到捶桌子,但是我依然咬著牙度過了高效率的九月份。正當我覺得情況開始好轉之後,又遭遇報考學校突然換書,而這個時候換學校已經來不及了,那種焦慮感又再次襲來了。終於,在一次午飯時,我一陣噁心,嘔吐不止,每吃一口就會嘔吐一次,最後癱倒在地,嚎啕大哭。這一幕把爸爸媽媽嚇壞了,我至今非常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控制住自己,做出那麼大反應。我艱難地平復情緒,爸爸媽媽也間隔著每天中午回家給我做飯,慢慢地恢復了正常。學習上,面對兩三本新的專業課書,我給自己定了計劃,幸虧其他三門課都學的很好,我覺得抓緊時間還來得及。但是環境不允許我堅決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快速地接受新知識是很難的,我們都喜歡溫故舊知識,想要跳出舒適圈非常難。於是我越來越呈現放棄的狀態,慢慢地我竟然也不能按時起床了,竟然也開始漫無目地上網消磨時光。到了十一月底,我徹底爆發,狀態差到了極點,整天整夜的崩潰,食欲不振,心緒不寧。媽媽請了長假回家照顧我,雖說是照顧,我明白她是害怕我走上絕路。時間依然在往前走,考試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家人替我做了一個決定,我最終放棄了考試,沒有去考場。至今我都不能確切地說這個決定是對是錯,但是當時的我已經喪失了做決定的能力,我記得當時爸爸說,我們不去考試了,我替你做這個決定,出了什麼事我負責。我看著說著這話的爸爸,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放棄了的話就不用掙扎在這一攤沼澤中了,我獲得了解脫。於是我的第二次考研也以失敗告終。我為了避免焦慮,重新申請了一個微信號,也從不點開微博,將自己的社交密度降到最低,我開始了與自己相處的一段時光。所有的事情,只有站在它的反面才能看清楚其真面目,人也一樣,只有他面對失去,他才會知道自己擁有什麼。至此我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失去了考上研究生的機會,失去了健康的身體,體重急劇下降,最重要的是我失去了自信,並漸漸地開始胡思亂想,總是想一些形而上的問題,最終也理所當然地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當然對很多同樣遭遇苦難的人來說,我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對於我自身來說,我遇到了人生第一次系統性的挫折。但是正是這一段經歷,使我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我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有沒有我,這個世界都會照常運轉,它可不會停下來安撫我的情緒;同時我又發現自己是多麼的重要,當我站在深淵絕望地抬頭向上看時,又分明地看到,家人和朋友正溫柔地看著自己,伸著手微笑著想要擁抱我。
我開始看到一些我從來沒有看到的東西。原來我對於自己的認識是浮於表面的,有時候身邊的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他們善意的提醒就是佐證。而我總是一再拒絕接納這些可能性,拒絕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正是因為這種本能的拒絕,使我習慣性的活在想像的自我意識之中,這種自我意識從來沒有落地生根,反而飄在天上,一旦出現外部危機,便會徹底被打消。然後就會變得心神不寧,往往還會有不好的消極想法,直到真正的自我意識建立起來,而正是失敗給了這種真正的自我意識以生長的空間。當然這種自我意識的建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成,但至少開始了。隨著疫情的蔓延,我在家也待了好幾個月,也開始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起初,我下了決心出去找找工作,但是一直到三月中旬社區都處於封閉狀態。其實我的家人非常清楚我的內心還是非常想去讀書,他們知道我表面不說,但還是放不下這件事。於是爸爸提議我再考一次研究生試試,我當時非常驚訝,同時內心也像是重新燃起了熱情。那半個月我非常糾結,不知道哪條路適合自己,最終還是焦慮地在沙發上掉了眼淚。不知道為什麼我變得比以前愛哭了,之前大學四年一次也沒哭過,畢業之後倒是哭過好幾次了。最終我決定再考一次試。這次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報個寄宿學校,因為大學圖書館基本都關門了,還是想找個有學習氛圍的地方。一邊找著寄宿學校,一邊我又出門去家附近的圖書館先看起書來。一個月之後,我漸漸適應了圖書館的環境,於是我跟家裡人說我就在圖書館備考吧。家人說很好啊,但是他們要去看一看,要是放在一年前,我肯定要拒絕他們去看看的想法,但是這次我什麼也沒說。後來聽他們說,他們悄悄去看過我學習,然後才放心下來。於是漫長的備考又開始了,這次備考我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知識,還是倦怠和焦慮。我努力咬著牙走出一個一個舒適圈,去彌補自己的缺陷。在圖書館我認識幾個同學,大家一起備考,基本沒什麼壓力。時間到了九月份,意料之中的意外一個接著一個地來臨,先是有一科考試形式和考試大綱的修改,再就是專業課書的更換。但是這一次我沒有那麼慌張,按計劃分配時間解決問題,情緒上也沒有太大的波動。但是還是那個問題,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個必須連續不斷的過程。在全新的專業課面前,我又犯了一拖再拖的錯誤,錯過了最佳的備考時機。好在前期其他科目準備充分,進入十一月份之後,我將全部時間都用在了專業課上,即便如此,龐雜的內容依然讓我的焦慮與日俱增。到了十一月底的時候,我忍受不住了,在父母面前釋放了情緒,但是我沒有哭,他們好像預料之中一樣並沒有在我宣洩之後勸我放棄,而是說堅持住,這次無論如何都要考完,不然接二連三地放棄之後你就毀了。我收拾好情緒,每天就像無事發生一樣去圖書館學習,最後的二十天,每天熬夜到天亮,無休無止地背書,儘可能地彌補專業課的不足。臨到上考場的那一天,我在定的酒店裡什麼也看不進去,就想著我還是放棄吧,我害怕極了,因為我的專業課沒有看完。我又開始後悔,如果我能再努力一點或許就看完了。父母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一定要去考試,順利地考完,就是我最大的任務。我咬著牙上了考場,第一天,我反而以極輕鬆的狀態答完了題。這一天晚上,面對明天下午的專業課考試,我又開始被焦慮感籠罩。躺在床上哭,一整夜沒有睡著,第二天即使到了考點門口,我依然害怕進去,彷彿踏進去就宣布了自己的失敗。最終我還是進去了,候場的時候我隨便翻翻書,還是什麼也看不進去。就這樣開始了專業課考試。拆開試卷我發現題目出乎意料的很基礎,我沒有看完的那一部分只考了很少一點,我意識到這張卷子我可以做。於是我竭盡全力答題到最後一秒,最終封上試卷之後,我長舒了一口氣。我順利地考完了,好像也沒那麼難。我走出校門,看到爸爸來接我,內心酸酸的不知是什麼滋味,但還是擠出了微笑以回應他朝我揮著的手。等待出成績的時光很煎熬,但我早就預知了失敗,反而很坦然。出分的那天我異常淡定的查了分數,專業課很低,但比我預想的好,本來我覺得我肯定連國家線都過不了了,結果總分還可以。這一次我非常謹慎,一直等到群裡面消息穩定下來,我才確定可以進入複試了。第二天,我就去了圖書館,開始準備複試,首先就是彌補專業課。由於是線上面試再加上複試安排非常匆忙,前後只有二十幾天時間備考,儘管如此,我還是艱難地把專業課給補上了。複試完的那天天空放晴,我去附近的小公園轉了一圈,花兒都開了,我才意識到春天來了。最終三月下旬,我被錄取了。
失敗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失敗是用來教會我們厭棄生活嗎?我覺得這僅僅是失敗的副作用。我承認經歷過失敗的人,尤其是經歷過接二連三的失敗的人與順風順水的人相比,對生活的態度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那種焦慮感和羞辱感會刻進我們的基因,是無法被消解掉的,也是無法被短暫的一次成功徹底驅散的。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過去的經歷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尤其是失敗之後的經歷更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失敗之後的人不願開口說話,他們熱衷於跟自己對話,然後終於發現了自己。失敗一定能使我們變得更好嗎?不見得。我們不需要失敗成為成功之母,我們只是需要把它看成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但又稀鬆平常的一部分,不要忽視也不要放大它。說起來好像沒有那麼容易,但是,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祝願所有的人都能過上平靜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