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經到了八月,研究生備考進入了強化階段,相信不少新傳考研er已經開始著手練題了。
圖源:微博用戶表情包pro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總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面對題目有很多話說卻忽視了邏輯性,好不容易完整寫出一道論述卻發現全是大白話。的確,要想在考場上拿到高分,篇幅和內容是一方面,語言表達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更能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因此在練題的過程中需要對自己的文字不斷打磨。
雖然學術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的,但我們可以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去積累一些新傳考研相關的高級術語用來替換普通辭彙,讓自己的答案更加專業凝練。
為了節省同學們寶貴的時間,我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新傳考研中常用的高級術語,並附上了正確使用範例,為大家的答題添磚加瓦!
目錄
一、異化、物化
二、共同體、脫域
三、可供性、行動者
四、盜獵、狂歡
五、失范、越軌、僭越
六、祛魅、加冕
七、後視鏡、反環境
八、快思手
九、景觀、奇觀
十、圈層化、巴爾幹化
01 異化
釋義:馬克思認為當勞動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資本主義所扭曲,勞動成為商品,剩餘價值被粉飾為利潤時,就稱之為異化。
範例:當資本不斷加大對飯圈的控制,粉絲和偶像之間的關係便被異化了。粉絲們不斷進行非理性的消費,且無償地為資本所剝削。
02
物化
釋義:由盧卡奇提出,直接來源於馬克思的《資本論》。即人的勞動變成了客觀的、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某種物。
範例:「物化女性」是當今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我們常常將女性的身體脫離其個體分離出來,特別是在短視頻的身體消費熱潮下,使得女性過度迎合充滿男性凝視意味的評價。
01 共同體
釋義: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其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將人類群體分為共同體和社會,他認為所有親密的、排他的生活都是共同體生活,基本形式包括親屬、鄰里和友誼。
範例:當商業的力量進入到共同體並提出「社群經濟」這樣的口號時,經濟導向下的共同體,更使得精神紐帶意義被削弱。——彭蘭
02
脫域
釋義:由吉登斯提出,意為社會關係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脫離,是由時空分離所造成的「虛化」和「缺場」造成的。
範例:他們在可見的空間中通過清晰的地理方位確認自身的存在,將自己卻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在脫域的網路空間明確自身的國族身份。——董天策、楊龍夢珏
01 可供性
釋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最初意為「在特定環境中的行動可能性」,現演變為一種從行動者與環境的關係角度考察人的行為的解釋框架。
範例:與傳統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生態相比,數字媒體的技術可供性所培育的新聞生態具有更加強大的動員性乃至激進化力量,數字新聞用戶較之傳統新聞受眾也有著更強烈的意願和動力以行動介入社會進程。——常江、田浩
02
行動者
釋義:出自布魯諾拉圖爾的行動者網路理論,行動者既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技術、生物等非人的物體。任何通過製造差別而改變了事物狀態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行動者。
範例:數字新聞業可以是一個開放而有序的系統,是多元新聞行動者形成的實踐網路,理想狀態下,這個網路是雜糅而不亂的。——王辰瑤
01 盜獵
釋義:德賽圖將積極的閱讀行為稱之為「盜獵」,是一種挪用而非誤讀,強調意義的流動性與創造性。
範例:在粉絲與偶像的互動過程中,粉絲作為盜獵者積極地遊獵於有關偶像的各類文本中, 產出各類二創作品並從中獲取快感。
02
狂歡
釋義:由巴赫金提出,指的是與官方嚴肅的生活截然相反的一種狀態,在這裡人們打破等級秩序,從現實中解放出來。
範例:明星模仿作為山寨文化的一種,打破了精英廟堂式文化的話語壟斷,在eso選擇成團「出道」後,又將飯圈文化拉入了這場草根狂歡。
01 失范
釋義:由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將其首次引入社會學,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傳統規範的失效,二是新的規範尚未成型。
範例: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媒體失范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媒體為了博取關注不惜通過誇大事實、捏造事實等方式增加曝光。
02
越軌
釋義:原指火車脫離軌道,現多用以指行為超越規範。
範例:身體消費最終成為了暴露肉體的狂歡,腐化著青年群體的心靈,漸進式地致使社交媒體上表演無序與越軌。——李穎
03
僭越
釋義:意為超越本分行事。
範例:強大的互聯網技術讓媒體的生產和分發實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用戶行為和隱私內容也在當今時代不再是一個秘密,而媒體通過掌控大量數據僭越私人領域也已成常態。
01 祛魅
釋義:對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以及魅惑力的消解,源於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世界的祛魅」。
範例:在大眾媒體祛魅的時代,謊言和「事實」此起彼伏,人們在難以判斷的情況下,第一反應往往是相信自己的感覺。——李彪
02
加冕
釋義:把皇冠加在君主頭上,為君主即位時的儀式。可引申為對其權威的確認。
範例:通過短視頻這一狂歡舞台而得到加冕的人物遠遠不止傳統意義上的小丑,短視頻作品的創作者們、基於短視頻二次創作而形成的丑角乃至經典影視作品中的角色紛紛躋身社會矚目的中心。——王學成、楊浩晨
01 後視鏡
釋義:由麥克盧漢在《開腦術》的演講中提出,他認為人們只能看見舊環境卻看不見新環境,在舊環境的指引下,新媒介均以舊媒介為參照而出現。可以用後視鏡作為認識新媒介的方法論,以過去的舊媒介為指導解鎖新媒介。
範例:我們總在暢想元宇宙將為我們帶來一個怎樣創新的世界,但透過麥克盧漢的「後視鏡」,或許元宇宙早就以各種細微的形式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02
反環境
釋義:由麥克盧漢在《通過消失點,詩畫中的空間》一書中提出,「反環境」是由具有敏銳洞察力的藝術家所創造,藝術家憑藉著對技術衝擊力的天然免疫,人為修正了新老技術交接過程產生的感官失衡。
範例:這些普通用戶無意中扮演了「清醒的藝術家」的角色,而這些無聊的場景及展演恰構成了直播的「反環境」。——王建磊
01 快思手
釋義:由布迪厄在《關於電視》中提出,最初指與電視台合作充當「媒介常客」的電視知識分子,為迎合電視工業而不斷宣傳特定思想,沒有自己的見解。
範例:新媒體時代,網路技術的發展給予了人們發聲的機會,但社交媒體的低門檻性和信息迭代的迅速讓每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用戶都面臨著成為「快思手」的風險。
01 景觀
釋義:由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提出,認為景觀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本質,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因為「被看到」而不是有用才能賣出去。
範例: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一個景觀堆積的世界,許多商品被包裝得富麗堂皇,並作為符號被賦予了虛假的意義。
02
奇觀
釋義:由美國學者凱爾納提出,指能體現當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衝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包括媒體製造的各種華麗場面。
範例:一些炫耀性、誇張性的技術手段的大量使用所製造的媒介奇觀,有時不僅無助於傳統文化的當代性呈現,還會因為技術手段的濫用而導致傳統文化內涵受到破壞。——曾一果、李蓓蕾
01 圈層化
釋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多個階級的分化,圈層可以是具有相同社會屬性的群體,也可以是特定區域內社會聯繫較強,較為相似的群體。
範例:個性演算法推薦的應用使得青年群體不同於過去的地緣圈層,而是以「興趣」和「價值觀」為依據實現「圈層化」。
02
巴爾幹化
釋義:原指巴爾幹地區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或民族實體,加上國外勢力的干涉,導致其局勢緊張。現意為碎片化。
範例: 信息過載的時代與人們有限的注意力產生衝突,社交媒體的「巴爾幹化」讓人們各自進入不同的圈層。
最後的一點叮囑:
我們需要利用高級辭彙來為答題潤色,但不是一味地進行辭藻的堆砌,所以同學們在新傳考研答題訓練的過程中,第一要義仍是把事實和道理有邏輯地講清楚,其次才是包裝自己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