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班主任會經常說「謊言」,孩子紀律不好,我們要說「你其他方面都好,要是紀律能再好一點,就完美了」;孩子作業寫不好,我們要說「是不是這題太難了,你這麼認真的孩子,按理說不應該啊」;孩子上課走神,我們要說「全程跟著我的眼睛不太容易實現,但是你專註力很好,可以再努力一點」......
這些「謊言」,我們稱之為教育技巧,但所有技巧都遵從一個字:真。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傻瓜,其實哪怕一年級幼兒園的孩子也是能聽懂好賴話的,他們也許不能說清真假的理由,但一定能洞悉這其中的差別。所以從始至終,我們都遵循著一個原則——讓孩子能更好。
但也許這個好,孩子們理解不了,部分家長也理解不了,這才是工作的難做之處。儘管如此,每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還是一如既往地「哄」著孩子們,成績是一個重要的理由,但絕不是唯一的理由。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意思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得到很好的效果。為何叫戲劇性的?因為實驗里,他們所謂挑出來的優生,其實就是普通學生,而正是因為他們被賦予了新的「謊言」,他們就戲劇性地跟著這個謊言走下去了。而我們的每個學生其實都在老師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里,規矩到哪,他們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且,我們的謊言也並非全部為虛,有些孩子的確專註力還可以,有些孩子也的確有特殊情況,而老師也的確時刻等在辦公室里等學生問問題。
希望我們的謊言都能成就孩子,而我們也在「哄」孩子的情況下,變成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