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先鋒|徐劍敏:以自然教育為己任 讓孩子因大地之野更熱愛自然

自然教育被界定為「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從最初的萌芽,到逐漸興起、系統性研究,自然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長達數年的探索和實踐。

在文旅升級、鄉村振興、研學教育發展大背景下,以自然教育和自然體驗為立足點,進行內容整合開發與落地運營的自然產業文旅應運而生。結合當前形勢,預計未來中國的自然教育事業將會得到高效且高質量的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自然教育在國內的發展現狀,以及大地之野在自然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狐椒文旅對大地之野自然學校校長徐劍敏女士進行了專訪。

以自然教育為己任 培育「天空下大地上」長大的孩子

自然教育觀念的興起,源於美國作家理查德·勒夫所著的一本書《林間最後的小孩》。2010年,這本書被翻譯到中國,書中提到的「自然缺失症」被重點關注,也由此掀起中國自然教育的浪潮。結合中國國情,自然教育也可理解為「環境教育」和「可持續教育」。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漸漸忽略了很多自然的東西,山川、溪流、森林和原野距離孩子的成長越來越遠,孩子與大自然之間形成割裂。

位於杭州天目山的大地之野自然學校

從自然教育的角度來看,自然教育就是帶孩子們走進自然,根植真實的自然元素和自然環境,在體驗式活動中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在自然教育當中,孩子能夠感知到一個真實的世界,用身體去感受自然界氣溫的變化,用雙眼來發現自然萬物繽紛的色彩,他們獲取的信息都源於這一自然課堂,真實的自然體驗會帶來與閱讀書本知識截然不同的感受。如同那句話所言,森林中走出的孩子,永遠不會「迷路」。除自然界外,兒童成長與家庭間的密切關係也永遠值得探索。

2015年底,徐劍敏先後到不同的國家進行調研,發現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了「自然缺失症」的弊端,並且依託國家公園開設了自然學校和森林幼兒園,擁有了很成熟的自然教育模式。參考國外的自然教育案例和國內的教育利好政策,他們決定以山為校建立研學基地,為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提供接受自然教育的機會。

位於杭州天目山的大地之野自然學校

經過了從無到有搭建教學體系和建設團隊等一系列創業過程,2016年6月,中國自然情境教育綜合運營商——大地之野自然學校正式成立,聚焦0-12歲兒童及親子自然教育、中小學生研學實踐、青少年營地深度體驗、自然教育課程開發輸出、營地體系運營管理輸出。如今,大地之野已躋身中國自然教育行業一線品牌,擁有杭州天目山、寧波伏龍山,以及杭州市區七個校區。

天目山·天空之城

天目山·天空之城

天目山·天空之城

天目山·天空之城

天目山·天空之城

天目山·天空之城

以行業使命為指引 讓更多人因大地之野而熱愛自然

「讓更多人因為我們而熱愛自然」是大地之野從創立之初便堅守的使命。在硬體設備和軟性內容等方面,大地之野始終嚴格執行行業前沿標準。

從硬性角度來看,第一,大地之野兼顧營地硬體服務和內容服務,營地實施建設與軟性內容相匹配,並且能夠達到較高的硬體標準和軟體標準;第二,大地之野的營地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擔負著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職責;第三,大地之野營地本身做了很多的營地課程內容,例如有關低碳、水循環的課程,以及廚餘如何轉化為肥料的課程,課程內容具有環保性質和自身的營地屬性;第四,大地之野營地的硬體設施相較於普通營地而言會更好,例如這裡的營地在冬天佩帶地暖,設施用材都採用環保的用材,因此營地也投入了較大的財力來落實這些事情。

從軟性角度來看,大地之野在教學方面保持嚴謹的科學性。大地之野主張做有科學溫度的自然教育,其課程體系分為自然科學、自然藝術、自然探索和自然人文,從德、智、體、美、勞全面引導學員發展。在四大課程體系中,學校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分為不同階段進行教學。針對0-6歲的孩子開展親子課程,內容是符合不同年齡段的感覺統合訓練;針對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學員,根據課程體系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自然學校還融入了有關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課程內容,關注孩子的腦部發展以及心理成長的訴求,加以家庭教育和學科教育等課程。據統計,大地之野自然學校有20%至30%的學員復購率達到了四至五次甚至更高。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大地之野制定了相應的應對之策。第一,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本地市場;第二,完善針對0-6歲年齡段學員的幼托課程內容;第三,開拓面向成人的課程,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師、自然教育培訓師。

以自然山川為教室 與大天目文旅實現雙向賦能

創立之初,大地之野自然學校選址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並以天目山為示範基地,將生態文明宣傳與自然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具有實踐意義的保護區實施自然教育的特色道路。天目山作為浙江省唯一被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孕育有豐富的自然物種,為大地之野自然學校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背景。天目山景區與自然學校之間的賦能是相互的,談及大地之野對天目山當地發展帶來的影響,徐劍敏提到了兩點。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

位於天目山的大地之野自然學校

第一,大地之野自然學校的建立,豐富了天目山景區來訪遊客的年齡層次,提升了遊客的購買力和消費層次,加速了景區從傳統旅遊到精神文旅的轉變。天目山景區原本的遊客群體以老年人為主,他們多以度假休閑、夏季避暑為目的,年輕受眾較少,大地之野自然學校為年輕人和親子家庭提供了新的出遊場景和內容。

第二,大地之野目前在推進對大天目文旅的賦能,以及對傳統旅遊的賦能。通過落實大天目文旅線的串聯,對天目山的傳統工藝、傳統匠人,以及天目山原有的傳統文化等內容進行串聯,完成針對天目山的文創,此外還將與周邊的民宿展開合作,進一步豐富大天目文旅的內容。

以教育事業為根本 創新「文旅+營地教育」賽道

100個自然好物背後有100個教育場景,而在所有消費場景的背後,都有一個自然教育場景。大地之野在為文旅內容賦能、滿足用戶學娛購一站式需求的同時,不僅增強了人和自然關係的深度鏈接,還培育出「前店後場」的「文旅+營地教育」創新模式。這裡的「前店」包括文旅體驗、教育場景和消費場景,「後場」包括生態農場、非遺、手工百匠、文創藝術家駐山計劃在內的場域、場景,大地之野開創國內首家可輸出、可鏈接的親子自然文化創意體驗品牌。

在「文旅+營地教育」創新模式的發展下,徐劍敏談到,未來的文旅,一定是帶著內容的文旅。文旅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以觀景為主,第二階段以互動式體驗型文旅為主,第三階段將進入精神體驗式文旅。未來,文旅場景對於內容的需求會越來越高,關於人貨場的理解和實踐也將越來越深刻。對於大地之野而言,無論行業形勢如何發展,做好自然教育的初心始終明確,在此基礎上再去進行文旅串聯類的探索和實踐。

最後,談及熱度不減的露營話題,徐劍敏表示,今年露營類營地在全部營地中佔比最高,預計未來該類型營地的數量會持續增加。首先,從全國來講,營地的發展並不缺乏場地,包括露營的場地和住宿的場地,而缺乏優秀的營地運營方。從今年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露營類營地持續火熱,但如果營地仍缺乏向2.0或3.0升級迭代的運營思路,那麼其熱度將很快淡下來。

其次,雖然人們對傳統的出遊方式失去新鮮感,但對於人與自然之間的鏈接卻是刻骨銘心的,因此根植於大自然、與自然萬物近距離相處的露營成為人們熱衷追求的出遊方式。當下雖然露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營地仍需要精細化運營,運營團隊應為營地賦予優質的軟性內容,使露營成為一場真正有內核的活動。

作者/劉曉艷

編輯/狐小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