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限考令,學生樂翻天,家長和學校卻有些發愁

今年堪稱教育「大改之年」,從暑期託管服務,到「雙減」政策,再到課後服務5+2,現在又出台限考令,真可謂大刀闊斧,異常凌厲。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到了教育部發布的規定,最引人注目的內容是:

  • 1.一二年級,不得進行紙筆考試;
  • 2.其他年級——主要指三到六年級,只舉行期末考試;
  • 3.初中可進行期中考試;
  • 4.學校和班級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試等其他各類考試,也不得以測試、測驗、限時練習、學情調研等各種名義變相組織考試。

所謂一二年級不能進行紙筆考試,言外之意可以進行其他形式的考試。然而,其他形式無非就是用嘴巴,或者讀背,或者回答問題。這能起到紙筆考試的效果嗎?顯然不能。也就是說,這個規定其實就等於一二年級不考試。

現在已經知道這個消息的學生肯定是樂歡天了,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就像孫悟空被從五指山下解救出來,再也沒有壓力了;又像是拿掉了緊箍咒一樣,再也沒有任何「威脅」了。嘿,這回好了,玩吧,反正不考試。

這簡直可以說是劃時代的事件。自從學校設立以來,有教必有考,而現在一二年級不考試了,如此巨變,前所未有。以前限制考試,只是取消單元考試,現在不僅期中不考,期末也不考。已經上過一二年級的學生,肯定是羨慕嫉妒恨,恨自己生不逢時啊。

其他年級就不說了,雖然也限制考試,到底還有個期末考試。繼續說這一二年級不考試的話題。不考試,學生肯定是舉雙手歡迎的,高興得不得了,可是家長恐怕就樂不起來了,學校也要發愁。

現在家長都關注教育,雞娃心態並沒有因為「雙減」而被減掉,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特別在意的。可是如果不考試,孩子在學校到底學得怎麼樣,哪兒學會了,哪兒沒學會,家長心裡就沒有一點底了,糊裡糊塗的。

學校為什麼發愁?因為不考試也就沒法評價、考核老師教得如何。試想,不考試,學校怎麼判定老師教得好還是不好?怎麼知道老師是否把學生教會了?聽課?查作業?這些明顯不靠譜。而沒法評價、考核,實際上幾乎等於失去了管控。

當然,一二年級不考試,對於部分老師來說,其實也有不利之處,因為不考試,老師也就沒有教學成績。目前,考試成績是職稱評定中一個比較重要也是比較公平的指標。沒有教學成績,這些一二年級老師怎麼評職稱?還是要重新改革職稱制度?

此外,無論是學校,還是上一級主管單位,基本也都是以教學成績對老師進行獎勵的,一二年級不考試,也就意味著不可能得到獎勵,教得再好也無人知曉,好不好一個樣,這是否會打擊老師的積極性?

此前已經因為不敢管的問題而出現許多佛系老師,佛系之風盛行,現在會不會因為不考試加重這種風氣?「反正不考試」會不會影響老師的工作心態?這些問題絕非杞人憂天。

考試,並不是惡魔。

考試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考試,老師才能知道學生學得怎麼樣,哪些地方沒學好,然後進行有針對性地培優補差,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此外,老師明確告訴學生將要考什麼內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

考試還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的方式。通過考試,學生知道自己的水平以及不足之處,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會產生競爭意識,進行自我激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人不是被事件本事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考試並不困擾人,困擾人的,是人對考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