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是維持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狀態,以及培養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能從多個方面幫助小學生改善心理健康狀態。

體育運動的積極影響
緩解和改善焦慮等負面情緒 很多小學生進入緊張的學習生活後,當遇到成績不理想時,可能會出現焦慮或抑鬱的情緒狀態。運動被認為是一種天然的抗抑鬱葯,能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等「幸福激素」,幫助小學生放鬆身心,緩解學習壓力,改善焦慮、抑鬱情緒。已有研究指出,規律參與體育活動的小學生出現焦慮和抑鬱情緒的比例,明顯低於不運動或少運動的小學生。
增強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尤其像團隊項目(如籃球、足球等),能幫助他們通過完成任務、達到目標來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自我評價水平。體育活動還可以提供結交朋友、分享快樂的機會,同時增強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這種社交互動有助於小學生建立正向的自我認知,提升在集體或團隊中的存在感和歸屬感。
提升情緒管理和控制能力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對小學生的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著積極影響,可以幫助他們發泄負面情緒,釋放內心壓力,提高身體素質。例如,急躁易怒的小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太極拳、慢跑等項目,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穩定情緒;而遇事緊張的小學生則可以通過參與足球、籃球等激烈的體育競賽,鍛煉冷靜、沉著的能力;在長跑訓練中,即使感到疲憊也需要堅持完成,這種耐力訓練對培養毅力有很大幫助。
運動有助大腦功能發揮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對小學生的大腦發育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方面。例如,慢跑能增強腦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有助於新生神經元的生成;日常跳繩可以通過節奏訓練提高注意力,增強心肺功能。
需要雙側協調的運動 籃球、羽毛球等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要求小學生在運動中反應迅速、動作協調。這類運動對於大腦的神經網路具有良好的激活作用,有助於提高執行能力和反應能力。這些運動還能培養小學生的戰術思維和應變能力,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敏捷。
節奏感強的運動 舞蹈、武術等節奏感強的運動,需要身體與大腦的協調和配合來更好地實現。通過複雜的動作與節奏的變化,小學生可以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及認知專註力。此外,練習舞蹈和武術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進而增加運動的趣味性。
小學生運動要注意適度
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期,心臟和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運動量和強度的安排需要適度。適度運動可以促進健康,而過度運動則可能會對他們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每天應至少進行6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以有氧運動為主,每周至少3天進行包含劇烈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這樣既可以有效增強心肺功能,又不會對身體產生太大負荷。
家長和教師在陪伴小學生運動時,要注意觀察其狀態,若出現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等現象,應及時調整運動強度或停止運動。

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斌
編輯:劉洋 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