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教育部門為了給學生減負,想了好多辦法。
像開展延時服務,把課間時間延長,還規定了學生的到校時間和作業時間。
可奇怪的是,減負措施越來越多,學生的負擔反倒更重了。
有網友說,最有效的減負辦法就是減少考試科目、精簡教材內容。
考試內容少了,難度降了,學生負擔自然就輕了。
可為啥減負措施里,偏偏不碰這兩項呢?其實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升全民素質,學生要學的科目是越來越多。
某沿海城市的小學,課程從1980年代的6門核心課程,增加到現在的18門,像編程、人工智慧這些新興領域都加進來了。
科技進步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教育系統就想通過增加課程來應對。
但這裡面有問題。根據北師大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數據,小學生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達到10.2小時,比成年人標準工作時間還長。
課程一直在做 「加法」,可學生認知發展需要的是 「減法」,這就產生矛盾了。
教育到底是要培養完整的人,還是只培養適應社會機器的 「零件」 呢?
教材和考試難度為啥降不下來。
高考數學試卷的難度係數,從2000年的0.68,降到了2023年的0.52,語文的閱讀量在十年間增長了47%。
為啥會有這種 「難度競賽」這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太稀缺了。
985高校的錄取率一直就維持在1.5%左右,考試系統沒辦法,只能靠提高區分度來選拔人才。
這樣一來,就形成惡性循環了。
考試難度提高,學生就得提前學習。
有教育機構做過調研,發現85%的小學高年級學生都已經在學初中的課程了。教育變成了「軍備競賽」,學習知識也成了競爭的工具,這就是為啥減負措施越多,學生越「內卷」。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利益在驅使。
如今教育成了一門生意,好多人都想從學生身上賺錢。
現在教育領域成了資本競爭的新熱門。
2022年,K12教輔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英語培訓在細分市場里佔比達到32%。
教育產業化形成了一個特別複雜的利益網路,教材編寫、教輔出版、培訓服務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相關方,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增負同盟」。
有些地方的行政權力和市場資本勾結在一起。
比如說,有些地區推行的「智慧教育」工程,表面上看是教育信息化改革,實際上就是給特定企業輸送利益。
這種權力和資本的勾結,使得減負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被大打折扣,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考試科目過多、難度過大,直接導致學生負擔重、壓力大。
每學期教學時間是固定的,考試科目多了,每科教學時間就少了。
老師教學時間緊張,就只能趕進度、布置大量作業。
考試難度大,老師平時就得加大訓練難度,讓學生大量刷題,因為目前也沒更好的提高成績的辦法。
學校為了提升成績,就讓學生瘋狂刷難題,最後壓力和負擔都落到了學生身上。
學生負擔實在太重了,必須把孩子們從繁重課業負擔里解放出來。
現有的減負措施雖然有點作用,但對學生來說遠遠不夠。
現階段高考制度短期內很難改變,所以只能從減少考試科目、降低考試難度入手,不然學生還是得陷入大量刷題的訓練中。
當前的教育困境,實際上就是社會轉型期系統性矛盾在教育領域的一種反映。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只是教育系統自己努力改革就行,還需要全社會達成新的教育共識。
只有把教育從功利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才是減負的最終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