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田野、孤樹佇立……最近,一棵本不起眼的鄉間樹木突然出圈,被網友冠名「孤獨的樹」,社交平台也將其所在地標為「出片勝地」。
不過,一些人是拍美了,農戶卻犯了愁——據報道,因遊客紛至沓來踐踏莊稼,有農戶無奈砍掉這棵新晉網紅樹的樹枝。好在,當地隨後回應,樹已暫時保留,相關協商工作正在進行中。
一棵樹竟莫名陷入「生死風波」,如此無厘頭的劇情又是無序打卡的「傑作」。在農戶眼中,莊稼遠比拍出美照重要。可到了一些打卡者那裡,就截然相反了:若能出片、博得點贊,乃至流量變現,糟蹋一片莊稼苗也沒什麼大不了。如此腦迴路,既透著自私,也反映著打卡思維的荒誕。
說起來,無序打卡毀物「傷」人的事並非孤例。前有「菜饃奶奶」「糖水爺爺」「盒飯姐」等被遊客、主播瘋狂圍堵,「嚇得」不敢出攤;後有眾人競相打卡「衚衕里的網紅樹」「鬧市裡的粉色蝴蝶結」,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令居民不堪其擾。從時代背景看,社交媒體確實讓草根人物、野生景點都有了被發現的機會。前些年,這種關注還多是集中於線上,網友們最多也就是點贊、轉發而已。但在打卡風盛行以及「萬物皆可直播」的當下,線上的熱鬧、紛擾正越來越多被帶到了線下。
究其原因,有一些網友湊熱鬧、愛跟風的心態使然,也有直播打賞、廣告分成、演算法推薦等機制的推動。在這樣的指揮棒下,一眾網路博主當然是誰紅就拍誰,哪裡火就「種草」哪裡,挑逗著不明所以的網友跟風而去。更令人無奈的是,似乎一到「網紅」敘事下,公共規則就不那麼重要了,邊界感就變得淡薄了。博主的筆頭與鏡頭,不僅自動屏蔽著潛在風險,也自動屏蔽著亂踩亂畫、亂丟垃圾、大吵大鬧等行為。可無論是沒什麼接待能力的小眾景點,還是習慣了安靜日子的素人網紅,又怎能承受這樣的旁觀圍堵?最終,一個個攤位關門謝客,一棵棵樹木葉落枝零,獵奇者、直播者隨之四散,尋找下一個「獵物」。
這次,這棵樹會是什麼命運?看似小事,背後其實是當下社會面臨的一個涉及文明養成、流量治理的綜合性考題。人、物、店突然「爆紅」,當地相關部門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舉措合理引導,才能既不「拒人於千里之外」,又能防止無序打卡擾亂公共秩序、侵犯權益邊界?對一些蹭熱點式的筆記、直播,相關社交平台應當加強審核,多提醒網友注意風險、理性圍觀,而非為了熱度甘當破壞式打卡的推手。至於廣大網友,也該在大量前車之鑒中清醒過來,多幾分理性,少一些盲從,欣賞美而不是破壞美。
不論是網路空間,還是現實世界,文明有序都是基礎。浮躁之風放大了流量之惡,如何規範打卡,樹立敬畏,「看殺」的鬧劇才會越來越少。
撰文: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