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班與重點班差距,在於學校班型是一次性設置,還是每學期動態調整。一次性設置成績依據,是完全根據高中成績,還是參照中考成績。
重點班設置,一般為兩個大的階段,即使分班再不頻繁,這兩次分班必不可少,一個是入學分班,另一個是選科分班。
入學分班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根據中考成績,而是入學後由學校重新測試,這一般是較強實力的重點高中,中考的難度,在頭部學生中區分度並不明顯,通過入學考試提升難度,形成更明顯的區分度,從而利於因材施教。
但這種分班形式,雖然理論上更為科學,但實際卻受到外力影響,即課外補課,尤其是一些內卷的家長,往往會充分利用初中到高中之間的假期,反覆培訓使得一些成績相比中考更不能代表真實實力。
另一類就是根據中考成績分班,實力一般的重點高中尤其是縣中,一是這部分學校的分數線錄取學生,中考成績已經有較大的區分度,而是為了招攬更優秀的生源,讓中考成績直接能體現在分班優勢中。
第二個分班大節點,就是選科後,不僅是選擇不同組合,而且一些主力組合,還會設置重點班,誰能進入重點班,仍然比的是成績,差別在於,有些學校只看高中甚至只看期末成績,有些學校則代入中考成績,且權重不低。
同樣只比拼高中成績的重點高中實力較強,一些普通重點高中,尤其是縣中喜歡增加中考權重,儘可能保障中考高分學生。
前者普通班的頭部成績,也比不過中重點班的末尾成績,而後者在分班階段,一些孩子明明高中表現更優秀,卻因為中考的權重分在普通班,以及一些成績已經明顯下降的學生,依靠中考的積累,仍然留在重點班。
注重中考權重的重點高中,為了進步保障中考高分學生,往往選科一次性分班,以後就不再調整,這就使得那些中考一般,高中表現優異的普通班學生,其成績仍然處於上升期,但不能進入更好的班級,其成績可以上升到年級前列,而且不會是個例存在,同樣重點班掉隊的學生,也可能在普通班中等都排不上,也不會是個例。
相反按照高中成績分班,且不斷調整的重點高中,普通班的優生,比不過重點班靠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