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云:只要正面闡述西方文明,就有學生反感

2023年07月30日22:17:06 教育 1983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雲:只要正面闡述西方文明,就有學生反感

杜強 南方人物周刊 2014-07-26 18:37

原標題:叢日雲 學生為何打我小報告


晨霧 / 轉帖


【晨霧按語】本文是《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的舊文,原標題《叢日雲 學生為何打我小報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云:只要正面闡述西方文明,就有學生反感 - 天天要聞

叢日云:生於1956年10月,遼寧凌源人,1977年考入遼寧師範學院政史系,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文明通論等課程。主要著作有《西方政治文化傳統》、《在上帝與愷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當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西方文明講演錄》(主編)等。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號:peopleweekly


本刊記者 杜強 發自北京


叢日雲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一門「西方文明通論」的通識課程,講解西方文明的演進與特徵,當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國的歷史進程。


對低年級的本科生們來講,聽他的課「受啟發」和「毀三觀」大概是同一個心理過程,有學生覺得「耳目一新」,有學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傷害」,有的還向學校打小報告。


「比如英法兩個強盜燒了圓明園,之前清政府跟英法聯軍談判破裂後,把英法代表團的39個人,包括記者、家眷抓到了北京,施以虐待或酷刑,其中20個人被弄死了,活下來的人身上長滿蛆,有的瘋掉了。這個情節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


叢日雲希望學生了解完整的歷史,在史實準確的條件下判斷和思考。「當然,英法侵略中國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有虐囚的事,仍然會痛恨英法,但至少能降點兒溫。」只是,有的學生聽不進去。「他的常識被顛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何況還有許多理由支撐著原有的判斷。」


叢日雲講授西方政治思想史將近30年,在八九十年代,他的授課也使一些學生難以接受,那時學生的障礙是意識形態,但近些年,民族主義情感成了學生認識西方文明的一道坎。


「我希望學生們接受一種健康的愛國主義,」叢日雲說,「愛國是人類之愛的一種,應該將其安頓在愛他人、愛社區、愛民族、愛國家、愛人類乃至愛地球的序列當中。」「要愛國,但不能以對別人的盲目仇恨來表現。」


叢日雲出身於遼寧凌源偏僻的鄉村,小學四年級時學校就因為「文革」停課,他理解學生們思想上的困惑和困境。叢日雲高中畢業後到大隊里當了會計,被領導派到紅極一時的大寨參觀,他發現處處都是「被打扮的痕迹」。解放軍不僅幫助修建水利工程,甚至用高射炮為他們驅雹;而大寨農民都像四類分子(「地富反壞」)一樣,低眉順眼,遇到參觀者就驚慌地迴避,眼神不與你交流,也不與陌生人說話。


但那時叢日雲發現問題靠的是直覺和經驗。「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個年代的宣傳教育所塑造的,想跳出那個框架思考問題,必須藉助於相應的思想資源,但在那種完全封閉的條件下,獲得多元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原因,叢日雲多年來致力於通識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論」是全校每年兩千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課,在他看來,「通識教育能夠打開信息流通的渠道,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學會合乎邏輯地思考,並接受現代文明價值的熏陶。」


在2013年的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叢日雲發表了一篇《人生多歧路,你將如何選擇》的演講,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在演講中他告誡畢業生們:「你們未來可能面對著社會的變革,你將如何選擇?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是一個明白人?如果中國再來一次義和團或紅衛兵運動,你能不能清醒地說不? 我希望,你們在大潮襲來時,選擇站在理性一邊,站在文明一邊……」


「那是一個人生的忠告,有我自己的閱歷和感悟,也包含著對學生的擔憂與期望。」叢日雲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對話叢日雲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云:只要正面闡述西方文明,就有學生反感 - 天天要聞



人物周刊:你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文明通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里並不是完全空白的,你講的與他們原有的知識會有很大差異嗎?


叢日云:一些學生聽了我的第一堂課都會驚呼,「崩潰了」。


人物周刊:是什麼讓他們崩潰?


叢日云:比如我會告訴他們,所謂「西方文明在近代領先是因為對內外的掠奪」不符合歷史,西方進入現代文明,主要是內部經歷了思想積累、權利積累、制度積累、資本積累和技術積累的結果;所謂「歷史上中華文明是和平內斂的君子文明,西方文明是侵略擴張的強盜文明」沒有根據,而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內部實現了和平,不太可能用戰爭解決糾紛,最新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越高,戰爭的意願越低。等等。


人物周刊:你講這些,學生能接受嗎?


叢日云:大多數能接受,有一些雖然不認同,但能夠寬容我的說法,姑且聽之。也有一些不接受,甚至反感。從1985年登上大學講堂開始,我講授的內容與學生既有的知識就有很大差異,總會有一些學生不理解,感情上接受不了,會被一些學生告狀。


我們的學生從小學、中學開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形成了一套關於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中西文明之間關係的觀念,其中包含著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偏見。愛國值得肯定,總比自私自利只愛自己、沒有一點兒公共意識強。但是怎麼愛國?是不是健康的愛國主義?理性的愛國主義?你對祖國的愛得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對其他文明的文化遺產,對中外關係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認識的基礎上。


人物周刊:哪怕你只是講了具體的史實也會觸犯一些學生的民族感情?


叢日云:是的,有的學生會說:你怎麼老說西方好,難道我們中國就不好了嗎?你不是中國人嗎?你不愛我們的國家嗎?學生的這種反應,基於一種情感,不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或許他可以說,「老師,你的根據是什麼?資料可靠不可靠?我認為你的推論在邏輯上有缺陷,我知道還有另一種說法,比你的更合理」等等,如果這樣,就是理性的討論。但有的學生是情感思維,情感支配判斷。只要你從正面闡述西方文明,他就反感。


人物周刊:這種現象是個別的吧,在學生中普遍嗎?


叢日云:不是個別現象,有很多學生都是這樣的反應。特別是在新生中,許多人仍然用中學的東西來衡量大學課堂的內容。


許多學生相信,西方文明是好戰的,其中一個根據是十字軍,我會向他們講,在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的分布,後來伊斯蘭教的擴張,佔領了原基督教的大部分地盤,然後才有十字軍的「收復失地」。這才是完整的歷史過程。十字軍東征是古代民族、宗教間常見的武力征伐的一部分,並不能因此證明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另一個根據是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西方人發動的,以西方為中心。我會向他們解釋,西方國家小,並且相互打仗時將殖民地也卷了進來,所以,一打就打成了世界大戰,這本身並不意味著西方文明更野蠻好戰。其實,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內戰規模之大、發生之頻繁、戰爭方式之野蠻,令人瞠目。我引述秦暉教授的文章說,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人口消失的戰亂曾頻繁發生,有的不次於一場世界大戰。


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西方國家之間實現了和平,舉美加邊境的例子,打出一張美加邊境千島湖(五大湖區)的圖片。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說的不對。我知道千島湖,污染特別嚴重,不像我們的千島湖環境那樣好!」我在講美加邊境問題,為什麼提污染?就是聽你說西方好,他就不爽,抓住機會一定要說出西方的壞來。事實上,美國千島湖的生態相當好。


人物周刊:學生接受的教育在談到中西文明關係的時候似乎有一套模式?


叢日云:是的。我們的教育為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常會以西方文明為參照系來誇大中華文明的成就。比如說,我們歷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都比西方還早幾百年。事實上,中華文明是古代幾大文明中較晚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文明比我們早了差不多兩千年,很多東西從那裡傳過來的。


再比如,我們課本上說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單孔敞肩式大型石拱橋」,歐洲五六百年後才出現。這種說法讓學生形成一個印象,我們的造橋技術比西方早幾百年,其實趙州橋只是在局部技術上有創新,兩千年前古羅馬的大型石拱橋就已經很發達。


學生最難接受的還是中西關係的歷史。我們的教育將近百年來的中西關係簡單化為侵略和被侵略、強盜和受害者的關係,渲染受害者的悲情。實際上近百年來中西關係很複雜,當你還原的時候,學生情感上就接受不了。


人物周刊:你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論」是學校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在你看來,通識教育為什麼是必要的?


叢日云:我理解,通識教育是人的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層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現代文明教養的人和負責任的公民,所以它承擔著傳播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的使命。是現代文明價值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我們已經進入現代社會,正在建設現代文明,所以,需要傳播現代文明的價值。由於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經過中學教育,受到媒體宣傳的影響,其知識結構中存在一些偏見、簡單僵化的思維方式、國家主義的價值觀念。所以,我認為,傳播現代文明價值的基礎工作包括「除障、解蔽、矯正」的工作,就是學會正確的思考,把被蒙蔽的東西發掘出來,把被歪曲的東西糾正過來。這種教育對各專業的學生都是必要的。



信息來源:2014-07-26 微信公號 南方人物周刊

ID:peopleweekly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註明來源。不代表本平台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 天天要聞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匈牙利媒體報道:根據中央統計局(KSH)的最新數據,匈牙利考取駕照的平均價格在四年內上漲了 60%,由於汽油、維修費用以及教練費等成本都更加昂貴,使得獲取駕照的費用可能高達 80 萬至 90 萬福林。然而,問題不僅僅是成本普遍上漲,人們對待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 天天要聞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同舊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個近些年喊得很響的理念——教考銜接。什麼是教考銜接,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什麼,高考就考什麼。大家知道,舊高考也有一個喊得很響的理念——以考定教。這個理念指揮了高考十幾年,其弊端已經十分明顯。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 天天要聞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近日,濱州醫學院舉辦「就選山東 『醫』往『職』前」2025年春季校園雙選會暨「美好『衛』來 『健』康煙台」醫學人才築夢煙台招聘會。招聘會現場,350家用人單位攜1.2萬個就業崗位進校攬才。該校4300餘名畢業生參加招聘會,2500餘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實現醫...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 天天要聞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4月11日,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開進江蘇科技大學舉辦「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這是江蘇共青團青少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聯動各界協同發力,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搭建高質量就業橋樑,助力青年學子實現「好就業、就好業」。江蘇省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現場。 主辦方供...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 天天要聞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生成事情是這樣:4月11日晚,何同學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車的經歷;他說以前打網約車時,司機讓他給好評,總是嘴上答應,但事後就忘了。他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現在改。如果司機服務真的很棒,他才會主動好評;不然就會直接拒絕;他還提到,自己以前比較愛討好別...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 天天要聞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4月11日至13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華北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持續性大風。其中,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陣風風力可達12~13級,中央氣象台發布橙色預警,提醒公眾減少戶外活動,多地景點臨時關閉,部分中小學及高校宣布停課或轉為線上教學。△ 社交平台相關話題截圖受此影響,已經報名參加本屆韓國語能力考試(TOPIK)的考生群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