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了,在大家都在討論分數的時候,高校的另一則新聞也引起了熱議,那就是大學學費又漲了。
包括上海、吉林、四川等多省高校紛紛上調大學新生學費。
比如,上海擬從2023年秋季學年起,將公辦高校專科平均學費標準由5420元/學年調整為7215元/學年,漲幅約33%,也就是說對於每個學生而言,每年要多支出約1795元。而本科類學校的文理科漲幅也達到了30%-54%。
這樣的漲幅,放在當前經濟環境變差,普通老百姓錢包都縮水的當下,想要順利完成高等教育,真是不僅要考得進,更要上得起,民眾真是越來越難了。
當然,大學學費之所以普漲,根本問題還是財政沒錢了,根據教育部的預算報告,2023年,高等教育預算支出預計比上年下降3.7%,數額上,將比去年少40億人民幣。
作為一個公辦學校占多數的國家,中國長期以來,大學學費基本維持在一個相對的低位,這與國家經濟發展,政府財政能力不斷增強也是息息相關的。
尤其是前些年,房地產發展強勁,樓市昂揚向上,通過土地財政,政府積累了豐厚的家底,尤其是大學扎堆的中心城市,同樣也能吃到城市化紅利,因此能夠負擔的起對眾多高校的財政補貼。
但從去年開始,情況急轉直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房地產不行了,地方財政收入立馬垮了一大半。光看2022年上半年數據,只有內蒙古、山西、新疆、陝西、江西五個省份實現財政收入正增長,其餘二十六個省市均為負增長。
另一方面,為了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為了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政府還在不斷給小微企業減稅退稅,給個人減免個人所得稅,再加上地方政府本身還欠著60多萬億的地方債沒還,每年光利息就要支出一大筆費用。
現在公務員都在降薪,未來包括醫生、教師、公務員等這些鐵飯碗的日子恐怕更難,所以高校如果還想運轉,光靠政府補貼是不行了,得自救。
第二個原因,中國高校的邊際產出實在太低了,由於大學擴招,這些年高考錄取人數都在1000萬左右,如果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18歲人口總共也就1600多萬,也就是說近60%的人都上了大學。
這些天之驕子畢業之後,目標都是要奔著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外企去當金領的,讓他們去工廠當藍領,估計沒幾個人願意。但問題是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在當前情況下最缺的還是產業工人。
另一方面,有多少學生在大學裡是認真學了四年,或者只是在一個叫大學的群租房裡吃喝玩樂了四年,然後出來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寧願待業失業也不願轉型成為產業工人?
當下的結構性失業與經濟下行有關,但何嘗不是低教育產出造成的?普遍的學歷提升,普惠式的維持高等教育福利已經不可維繫,否則就是對所有納稅人的不公平,也會造成社會隱患,所以大學學費有必要漲。
但事情總有兩面性,大學學費上漲有必要,但是不能由此就剝奪普通人受教育的權利,尤其是徹底阻斷那些來自社會底層孩子的向學之心。
對他們而言,通過大學實現階級跨越也許是一條唯一的出路,也是能保證相對公平的出路。
如果因為學費被阻斷了,那麼中國的階層固化只會越發明顯,貧富差距只會進一步拉大,長期來看,更容易引發社會動亂。
有人說大學不是有獎學金不是有助學貸款嗎?依靠這些,貧寒子弟也能完成學業呀。但關鍵是我們給自己國民的太少,條件也太苛刻了。
與動輒給外國留學生10萬一年的補助相比,我們對「外國友人」不僅入學門檻低,而且還補助豐厚。但我們得想明白一個問題,願意留在國內幫助國家發展的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
一面喊著財政沒錢,一面還在維持留學生的高待遇苦自己的國民,有沒有這個必要?
其次,大學學費可以漲,但是大學的費用開支也應該透明,這點國內高校幾乎都是暗箱操作,財政撥款的錢花在哪,怎麼花,根本沒有一本向社會公開的明細賬。
此外近些年曝出的各種師德墮落也讓人堪憂,不管學生進來採用何種方式讀書,那麼既然高校想在學費上走市場化道路,那麼學生花了錢,就應該給予相應的高質量教育,但有多少高校做到了先教書育人,後埋頭功利?
如果不是,那麼誰來給普通民眾這個教育公平?如果給不了普通人應有質量的教育,那麼大學學費漲價的依據又在哪裡?
還是那句話,大學學費可以漲,但是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升國民素質,更好的為國家發展服務,有錢讀書,可以隨意,沒錢讀書,國家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讀得起書,畢竟未來的發展,尤其在高科技、軍工、航天等領域,我們可能依賴的就是後者。
教育是為了啟迪心智,但教育也是創造一個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別讓學費把這個通道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