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回應了人大代表提出的降低英語在學科中權重的建議,全文肯定了英語在人才成長和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並強調要提高學生們口語能力。相當於委婉地拒了人大代表建議,讓廣大對英語主科地位和作用質疑的人們倍感失落。從教育部給出的理由來看,依然在為英語的重要性辯護。主張不能削弱英語的主科地位,還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這意味著,學生們的英語負擔會進一步加重。
表面上看是要從「啞巴英語」向「實用英語」轉型,但實用的前提依然是紮實的英語理論功底和辭彙量。同葉,英語口頭交流能力的提升,聽力必須過關。眾所周知,聽力對廣大中國學生來說可以說是最難的,也是考試丟分最高的部分。這意味著,英語負擔不降反增,學生們將在學英語上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問。
英語真的很重要嗎?
說了100多年英語的非洲,至今尚未出現一個發達國家。同樣官方語是英語的印度,而且建國初期經濟基礎比我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50年後被我國遠遠地甩在後邊。最有可比性的就是菲律賓和台灣,合灣廣大民眾也不會說英語,會說的口語能力也遠遜於生來就說英語的菲律賓人。但菲律賓除了可因此輸出女傭之外,並無發展出更高的科學技術,整體經濟實力也遠遜色於台灣。而且這些國家的學生都能看懂英語科技論文,更早接受了西方殖民教育。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英語與一個國家的強大無關。
菲律賓人英語水平遠高於台灣,但經濟水平比台低,只是為女傭輸出提供了便利
對此,專家憂心忡忡,並發出警告:繼續保持英語主科地位,甚至通過加強口語變相強化英語主科地位,增加學生負擔,將帶來六大弊端。
一、耗費學生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影響思考和創新能力提升,制約我國原創科學理論的突破
我們知道,在英語佔據主科地位,全民盲目崇拜英語的背景下,學生們每天花在英語上的時間佔到了全部學習時間的1/4-1/3。尤其臨近大考,死記硬背英語的時間會更長。除了學習之外,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去實踐,去創新。如何指望中國學生創新能力提高?·
而英美國家的人則利用同樣大比例的時間和精力在思考創新,這是我們學生在動手和創新能力整體不如英美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國原創領域的科學技術乏善可陳的淵藪所在。英語耗費了學生們的大量精力和時間難脫其咎。
英語對學生和在職人才精力和時間上的浪費,已遠遠對沖了他們能看懂英文論文可能受到的啟發。而從過往的經驗看,專業翻譯足以勝任英文論文的翻譯工作,而且翻譯得更加準確。如果每個人都去做翻譯,必然是千人千面,而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人人都能看懂英文論文,是觀念上的倒退。即便你人人都可以做專業翻譯,也只能帶來一個結果:就是砸摔上百萬個翻譯人員的飯碗,而你仍然不會具有創造性思維。因為你只能從英文論文里模仿和跟隨西方。正如非洲大部分說英語、能看懂英語論文的國家,依然匱乏科技創新能力一樣,哪些對英語崇拜的人,不妨把我國具有獨創性的科學技術好好梳理一下,看看有幾個是從英文論文里得到靈感的。比如 潘教授的量子理論應用技術,于敏的氫彈結構、屠呦呦的青蒿素。再比如我國和俄羅斯的超高音速武器,如果英文論文里有這類技術,那麼首創者一定是發布論文的美國等國家。
屠呦呦獲得諾獎難道是因為看懂了英文論文?
此外,大量死記硬背的英語信息也擠佔了人才的大腦容量,讓其不能更多地存儲其他更有價值的知識。很多創新都來自靈感,而靈感來自大腦對存儲信息的「自動邏輯」,當一個人的大腦存儲大量無用的英語信息時,就會減少對其他知識的存儲,也會像血脂高影響血液流動一樣干擾他們大腦的「自動邏輯」,進而無法進發出靈感的火花。
可見,繼續強化英語的主科地位。繼續增加學子們英語負擔,將持續制約學子們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持續削弱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二、加劇清北等高效人才外流
清北英語教學,進一步掃除出國障礙,加劇人才外流
不繼續強化英語的主科地位,還將進步加劇入才外流現象。比如清北大多用英語教學,本來這些學生英語底子就厚,英語教學將進一步增強他們聽力和口語能力,這就為他們畢業即出國推波助瀾,大開方便之門。假使廢除英語主科地位,清北學子們畢業要出國,就要費很大時間和精力繼續深造學英語。在這一過程中,很多人就會留在國內發展,從而使更多的人才留下來,進而有力遏制人才外流現象。
三、助推好女外嫁,加深光棍危機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交流的防火牆!統計一下所有與非洲人結婚的家庭,我們會發現99%都是女孩會英語的。正因為會英語,交流不是問題,非洲人開展的愛情攻勢才能收到效果。假使女孩英語很差,或者更本不會英語,很難聽懂非洲人的話,非洲人就很難有效的表達,那麼女孩與非洲人談戀愛和嫁給非洲人的幾率就很低。
學英語的孩子不僅忘記了方言,連漢語也學不好
不幸的是,我們從幼兒園就在學英語,說口語。就在為成就國際婚煙做準備,為外國人培養預科新娘。正如清北成為美國人才的預科班一樣。從幼兒園學英語還會強化英語的高貴地位,進而強化崇洋媚外心理,這將進一步助長嫁給洋人風光的風氣。問題是我國還有3000萬光棍嗷嗷待哺,真愛難尋,總得有個先來後到,內外有別吧。全民英語將進一步加劇光棍們一光到底的危機。
四、光棍危機又將加劇少子化風險,進一步降低人口更新能力
面對老齡化的危機,現在國家正提倡多生孩子。在全民英語的副作用下,光棍越來越多如何響應國家號召,如何實現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英語主科地位的強化和對口語能力的「重視」,將徹底消除中外聯煙的語言障語。好女不僅外嫁歐美曰,還會在巧舌如簧亞非拉的愛情攻勢遠走他鄉。勢必加速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還會影響社會和諧形定,影響到國冢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英語助推好女外嫁,進一步加深光棍危機
五、助長崇洋媚外心理,弱化抵制文化入侵能力
長期將英語作為主科,評職稱也考英語,導致英語——絕大多數人用不上的工具的泛化。加劇了對英語的盲目崇尚,進一步助長崇洋媚外心理。其實,英語語本身就是一種外國文化,英語長期佔據主科地位,以至於發展到從娃娃抓起,可以說都是外來文化入侵的重大戰果。「不識廬山只緣身在此山中」,長期浸淫在英語之中的人,很難看清英語作為外來文化入侵和入侵橋樑的真實面孔。洋節日在90年代之後日益流行,英語作為文化引進的橋樑「功不可沒」!
有人曾說過:滅亡一個國家,就要滅亡它的文化,滅亡它文化首當滅亡其語言。今天我們將英語置於和國語幾乎同等地位,已經出現了口語「中洋結合」的跡象,語言污染不斷加深。隨著全球化的縱深推進,英語取代漢語成為人們日常首選語言風險不能說不存在。
全民英語助長崇洋心理,為文化入侵提供便利
五、助長崇洋媚外心理,弱化抵制文化入侵能力
真正需要保護和傳承的地域方言,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人口流動加快,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方言作為人類族群演進的「活化石」,不僅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而且本身是凝聚「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化工具,是鄉愁的載體和紐帶。一個國家的國民如果忘掉了方言,沒了鄉愁,很難想像會盛開愛國主義的花朵。試想,一個家鄉都不愛的人,指望他去愛國嗎?今天能去北上廣安身,明天就會去美國買房。比如司馬南。
而英語從娃娃抓起,顯然給方言的保護和傳承雪上加霜。試想一個孩子除了說普通話和英語,還有機會再講方言嗎?長期以來對英語的推崇,不僅加劇了西方文化入侵風險,而且加劇了方言文化的滅絕。
英語不僅排擠了方言,而且漢語也學不好
綜上所述,英語的主科地位的存廢,不僅事關孩子們的學業負擔,事關學生的創新思維,事關清北高端人才外流,事關國家的創新能力極升,事關文化入侵和文化自信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痛下決心改革的時候了。
只有將英語拉下學科教育的神壇,只有除英語的主科地位。讓整個民族輕裝上陣,卸下思維創新的枷鎖,才能釋放全民族創新發展活力和能力。才能更加文化自信,有效抵制文化入侵,才更好更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讓中國文化和漢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