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鮮
(作者克鮮,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清華父母培養孩子」「北大媽媽教你雞娃」……你有沒有在自媒體平台上刷到這些難辨真假的視頻,並且越看越焦慮?
近日,就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嚴防「名校父母」輸出「雞娃」理念抵消「雙減」工作成效的提案》,教育部答覆: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雙減」工作重要決策部署,聯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繼續開展線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熱點、編造虛假信息、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堅持露頭就打、重拳出擊,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名校父母」教「雞娃」的套路,儼然成了當下的某種流量密碼。嘴裡是教育,心裡是生意。一些打著「名校父母」幌子的自媒體賬號,表面上傳播「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的家庭教育,實際卻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對自己的粉絲進行精準收割。在某視頻平台簡單搜索發現,有一二十個用戶名里有「哈佛媽媽」,叫「北大媽媽」「清華爸爸」的更數不過來了。有的賬號里直接掛著售課、賣書的鏈接,有的甚至直言就是做海外代購的。
隨手點開一個「清華媽媽」的視頻號,博主30多的年紀穿一件清華字樣的運動服被人叫「同學」,如數家珍地說著自己上清華的秘訣:小學就把初中的單詞學完,初中就把高中的單詞學完了。且不說其清華畢業的真實性,哪怕真是清華畢業,這視頻也沒展現出清華大學教育對她的正面影響。北大、清華當然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是如果上名校的「盡頭」就是一輩子扛著母校的金字招牌賺吆喝,那本身就是在挖母校的牆腳。這些自稱考了清華、上了北大、讀了哈佛的自媒體博主,對增進教育水平與質量並沒有什麼有益貢獻。
教育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功利主義的卷分數、搞搶跑。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不必好高騖遠,不必邯鄲學步。之前教培資本橫行一時,精準製造著「你孩子不來培訓,我來培訓你孩子的競爭對手」的焦慮。如今在國家明確「雙減」政策之後,一些自媒體則把歪主意打到家長身上:家長再不努力,孩子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人均北清復交」的教育博主們八仙過海,利用各種話術精準收割一波又一波家長。
這些自媒體「虎媽」「虎爸」打著名校出身的旗號,吹得天花亂墜,最後還得走上帶貨的同歸殊途——先是鼓吹「7歲學完小學數學」「8歲讀英文原著」,然後就安利起形形色色的教材、考試、讀本:新加坡數學、劍橋KET考試、藍橋杯競賽、爬藤秘訣……報名鏈接就在屏幕下方。
教育部的態度很鮮明,絕對不縱容這樣的「名校父母」炒作,將對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露頭就打、重拳出擊」。其實,與其跟著所謂「名校父母」焦慮,不妨和孩子一起多讀一本書,一起多看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別被「名校父母」們帶錯了節奏。
歡迎關注荔枝銳評(lizhirp)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