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市教育局_學校動態】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根本,陽春小學將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作為根本任務,以「全員捲入」的成長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內在活力,讓教師「人人出彩」,有效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一、構建教師培養的成長模型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該校不斷在思考,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有哪些重要的方面,學校應該如何科學地進行規劃和引領?

教師培養的成長模型
通過梳理和研討,用兩個同心圓來構建一個教師培養的模型:中心的小圓「讓教師人人出彩」是目標,外圈的圓分成7個部分,聚焦教師發展的七個方面,分別是:教師的自我領導力、認同並踐行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較高的個人素養、較高的專業技能、良好的習慣、高效的溝通能力。
這個模型就是一位位優秀教師的「畫像」,也讓學校的教師培養工作有了清晰的路徑。
二、探索「全員捲入」的培養機制
有了模型,有了路徑,如何規劃個人成長目標,讓老師們在各種活動中深度學習,快速成長呢?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積極地嘗試,探索出了「全員捲入」的教師培養機制。
要實現從旁觀者向參與者,從要我做到向我要做的轉變,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激活教師的問題意識,激發教師參與學校建設和發展的主動性。
(一)全員捲入,激活「生長因子」
1.人人是決策者
通過「我為陽春發展獻策」「我們要辦一所什麼樣的學校」為主題,開展頭腦風暴式的系列研討,共同思考學校的辦學方向。老師們為學校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通過將其中的一些意見形成專題項目,激勵老師們去努力探索,將自己的教育理想同學校的發展緊密結合,在這樣的過程中,讓老師們謀學校發展,人人都成為學校決策者。


2.人人是主持人
把每一次活動當做「練兵場」。學校本著「鍛煉在平時」的思想,創造一切機會讓老師走到台前,鍛煉自己。
每次的教研活動、教師培訓會,都會現場抽取主持人、發言人、點評人,每次的活動「心跳與刺激並存」;班子會議實行議題制、實行「輪值主持人」,每次的會議讓主持人「心中有全局,眼中有細節」。


3.人人是代言人
以往學校有參觀或檢查,都有校長或者專人進行介紹,老師們對於熟悉的校園,學校的文化是怎樣理解和認識的呢?學校提出「做陽春代言人」,通過學期初對於學校文化的研討,讓老師們來介紹學校,講述教育故事,做好學校代言人。


(二)聚焦教研,捕捉「生長點」
常規教研活動缺乏深度互動,大多沿襲「名師課例展示+研討、教師上課+研討點評」等單項傳遞方式,教師看不見改進的過程,缺乏深度互動,參與度低。
面對這些問題和現狀,在「全員捲入」的培養機制下,學校構建了「四段十步」教研活動模式,激活教師教研能力,促進教師全員發展。

全員捲入式教研,在集體備課、模擬上課、點評,現場研課等各環節,採用隨機抽籤方式確定評課、議課、模擬上課和現場改課教師。真正地做到人人備課、人人議課、人人辯課,人人參與。人人有壓力和機會,人人成為活動的主角。深度參與、合作分享、結伴成長成為教研活動常態。
活動前,每位教師在活動前預先學習相關的理論,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惑;然後帶著問題觀摩教學,在研討中思考自己有沒有獲得解決問題的啟示;對共性問題展開對話。這個過程促進教師思維的進階,提煉集體智慧。

課例研究中,學校將「磨課」的過程展現在以前只當觀眾的教師面前,讓參與活動的教師親歷「磨課」的全過程,讓教師看到一堂成功的課誕生背後的一系列的智慧勞動,親身的經歷,使得上課教師能坦誠地面對聽課教師的評頭論足和質疑問難。而對於聽課教師來說,對於同伴的問題自己往往能感同身受,從而暢所欲言地說出自己的體會。各個階段的「磨課」,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聚焦「診斷點」,實施動態評價,這是教師群體的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改進能力及協調能力的體現。成員之間相互切磋與借鑒,實現全程捲入,全員學習,讓教研真正發生,助推教師快速成長。

(三)立足課堂,獲取「生長動能」
教師的生命價值是在課堂上實現的。「全員捲入」成長機制,通過行為跟進的方式,將他人的真知灼見、自己的改進設想付諸實踐,擺脫了傳統教研「聽時激動、過後不動」的困局,幫助教師實現「知行合一」。
1.獲取自身成長動能。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多次打磨中體會學校教學理念的內涵;在評價他人課堂教學的同時,內化相應的課堂評價標準;在體驗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給自己帶來的職業幸福感的同時,激發出研究的動力,從而主動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
2.攫取團隊發展動能。強調「一個也不能少」,全員捲入讓老師們從「沉默是金」到「百家爭鳴」,重建了平等分享的團隊文化;從關注少數骨幹教師的個別成長到注重教師的團隊發展,從聚焦個別成果展示到追求全員提升的過程分享,實現「人人上好每一節課」的目標。
「全員捲入」的教師成長機制,是從「我」到「我們」的積極探索,通過「人人捲入」,實現「人人出彩」。學校將繼續探索、實踐和完善,讓教師成長活動更有創意,高度對接教師的需求,真正實現教師全員成長和發展。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