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1983年到1987年在縣立第五中學讀初中,讀了四年是因為畢業考重點高中或者中專沒有考好,就復讀了一年。一年的復讀,成績提高相當多,於1987年考上省重點高中河北辛集中學。當時河北辛集中學的升學錄取率保持在90%以上。這還只是只統計本科,不包括大專與中專的升學率。基本上當時考上河北辛集中學就是半隻腳踏進了大學的門。
縣立第五中學,頭一年還設有高中部,我們考上的當年,取消了高中部,一部分老師調到了其他縣中,一部分老師留下來擔任初中老師,初教師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補充與提高,於是縣立第五中學成為了一所縣立的重點初中校。她的招生是從全縣小學畢業生中擇優錄取。1983年當年我們村九個人在自己鄉組織的統一考試中脫穎而出,初縣立第五中學錄取。
1983年尚處於改革開放之初,學校的生活條件與居家條件相比有了一定的差距。當時家裡已經不再吃玉米窩頭兒或者玉米餅子,但是學校提供的伙食仍舊是早晚一個玉米窩頭或者玉米餅子,中午兩個白面饅頭。晚自習時常常停電,停電時就用發電機發電,但是發電的電壓不穩,發的電頻率也不達標,閃爍不停,亮度還不夠,晚自習後,無論是市電還是發的電都要到點兒停電,加班加點學習的同學就需要自己準備蠟燭了。宿舍里準備的是大通鋪,宿舍一到冬天就人滿為患。每個人在鋪上的空間只有自己被子的寬度。晚上睡覺時翻身就會擾動旁邊的同學。除了冬天,大部分同學都是走讀的。當時的我由於個子太小,還駕馭不了自行車,就一直住校了。
當時我們除學費交現金,飯費是可以交糧食的,某些生活條件好的同學是交糧票的。每個人都從家裡馱小麥與玉米交給五中所在的村子裡的麵粉加工廠,換成標明斤兩的「麵條兒」交到學校後勤管理部門,就可以在學校食堂就餐了。
我們村一起考到五中的九個人中有四個人由於不願意享受這種「優沃」條件,將學籍遷到了鄉中去學習。最終他們四個人混到初中畢業後沒有考上高中或者中專,留在村裡務農了。
留下的五個人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兩個人在1986年的中考時考上了中專,分別是河北省糧食學校和河北省機械學校。也算是踏出了農門吃上了商品糧,端上了鐵飯碗。兩個人考上了縣一中,其中一個後來考上了河北大學,一個考上了河北農業大學,都有了更好的前程。無論是上中專還是大學,都算是鄉下農民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兩個上縣一中的同學,在高中時復讀了兩年,最終比我晚一年考上大學。
我中考後復讀一年,上了河北辛集中學,最終考上了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在的天津科技大學)。1994年大學畢業後到河北省第一建築工程公司參加工作。當時的河北省第一建築工程公司還是全民所有制企業。
在五中印象最深的一件與考試有關的事是一次政治課考試後,因為一道題的答案寫成了「天生」,而當時的標準答案是「從來」。我認為天生與從來的意思是一致的,這道題不應該判定為錯,更不應該扣分。教政治的是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我們倆在課後辯論了大約半小時。現在想起來,我還有些驚詫於自己當時的勇氣與辯論能力。一直到現在,那位女老師的形象還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靈深處。
時光荏苒,離初中生活已經過去40多年。
懷念那個條件艱苦卻催人奮發向上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