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政課更是如此,「辦好思政課,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但最重要的是解決好信心問題。『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課教師本身都不信,還怎麼教學生?我們應該有信心辦好思政課。」因此,對於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而言,要在明確為什麼建設的基礎上,著力做好怎樣建設的文章,不斷強化優化思政課建設,「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
一、講清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
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其規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清講深講透講活,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目前,思政課教師在「講」這一層面上做的基本沒問題,都把講授的重點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實踐闡釋上,但在講的質量和效果上卻是參差不齊,往往把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停留在說教層面,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裡走方面做的還不到位。因此,思政課「講道理」首要的是講清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
「講清」,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向學生講清楚,講明白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認識並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質,掌握觀察世界、處理問題的根本立足點。「講深」,是指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思想狀況,在基本原理傳授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深層內涵與規律向學生說明白,讓學生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講透」,是指不能僅僅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不能僅僅以歷史選擇、人民選擇為前置因素,要將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的真正原因講清楚,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向學生講解清楚,引導他們深刻理解並堅信指導中國發展且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科學理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講活」,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授的通俗化大眾化生活化,既不能將學生看作是等待知識填充與道德澆灌的白板,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規範化灌輸,忽視學生心理接受能力,也不能完全一貫延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對於網路、信息技術等新方式疲於應付,而是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以一切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式進行課程的講授,實現理論傳輸的可接受、願接受。
二、把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結合起來
用科學的理論教育培養人,是思政課開設的主旨所在,也是根本要求。乾巴巴的理論講授,照本宣科式的教學,肯定不能達到應有效果。理論的講授必須要與火熱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發展的,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2021年3月,他又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乾巴巴的。」「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因此,思政課要在課堂理論傳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在關注實際問題的深度思考中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唯有如此,思政課才能更加鮮活、飽滿和堅韌。
三、推動思政課「情」與「理」有機融合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對所有課堂、所有教師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師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與學生共同進行有關學習主題、意見、思想、情感的交換和分享。」對於思政課來說,情理的交融更為重要,因為單純的理論灌輸、非理性的激情說教,均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漠然視之。這就要求思政課要理性有溫度、感性有態度。
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掌握、科學傳授,才能引導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理論的傳授不是毫無表情、一臉冷漠的生硬說教、搬運知識。思政課教師要有情懷,要在「講道理」的過程中伴以情感的表達與共鳴。只有當理論知識轉換成一個個打動學生思想和良知的元素時,思想才能真正在學生的意識中紮根並獲得生命力,成為指引其行動的指南。不過,強調思政課以情感人,不是說情大於理,在關鍵時刻可以拋棄原則,相反更加強調思政課及其教師在原則問題和重大事件上不能人云亦云,當「開明紳士」,而是頭腦清醒,敢於「發聲」和「亮劍」,講清楚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講清楚黨和國家的歷史,講清楚現實存在和遠大理想,回答好「怎麼看」和「怎麼辦」的問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以所授內容的思想性與說理性,憑藉在場環境、教育者權威、科學說理、感情深化,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讓學生在現實的師生「從游」和精神交往中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滋養,堅定人生理想信念。
四、向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活力
思政課要想不斷發揮其思想教化功能,產生更加積極的教育功效,唯一的出路是不斷改革創新,使自己保持生機和活力。因此,思政課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任的前提下,既要實現靜態層面的知識更新、體系完善、體制健全,也要實現動態層面的運行機制、建設模式的現代變革。一是既要堅守思政課主體性與主導性,確保實現教育內容的有效傳輸與說理,又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遵從其接受規律、重視其利益需求,推進「道理」的「接受與內化」;二是既要在內容體系上創新,保持傳授內容的科學性與詮釋力,又要實事求是,善於運用數據,讓數據說話、讓數據發聲,用數據證明原理,增強說理的可靠性;三是既要進行議程設置,科學預設主題,又要把陳情與說理有機結合,揭示理論之美,剖析生活之質,充分展現思政課的質量與力量;四是既要充分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方法,把講述式、案例式、互動式、嵌入式、滲入式等各類授課模式融會貫通,又要注意規避「只見樹不見林」的片面與局限、因通俗化而催生的教育內容碎片化、因一味迎合受眾而導致的「弱本質化」等問題,真正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成效。
(來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