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舍
-
生活中,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
很多當父母的,喜歡對孩子說要多讀書,讀好書,羅列讀書的優點時,一條又一條。
然而,自己有空不是看電視,就拿手機,儼然忘了自己告訴過孩子什麼。
也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正值學習的最好時光,這才應該珍惜這段時間,努力改變自己之後的命運。
但對於年歲大的而言,學習和讀書就不重要了嗎?
美國愛達荷州的塔拉,從小跟著父母在廢料場生活,沒有上過學,也不認識幾個字,可17歲的她突然開始埋頭苦學,最後考上了劍橋大學的博士。
而塔拉開始學習的原因,只是因為哥哥離開前說:「外面還有一個世界,只有你學習才能看到。」
包括曾上過新聞的外賣員徐小超,30歲的他只上到了高中,可他並沒有放棄提升自己,閑暇之時便拿起書本和手機學習英語,為了練習口語,經常在外國人常出現的地方活動,大方同外國人交流。
經過徐小超的不斷練習,他已經能夠流利地說起英語,也因為自己的堅持,認識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改變自己的人生便不再是難事。
好像人們總是這樣,喜歡教育下一代要好好學習,卻忘了要堅持學習的除了孩子,還有自己。
終身學習,才是一個人該有的狀態。
尤其是年歲越大的時候,越該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多讀書,是成就自己的不二良方,因為讀書的這些好書,對年紀越大的人越有用。
避免被時代淘汰
巴菲特被問起,什麼時候有經商的想法時,他說:
「7歲,那年我看了一本叫做《賺一千美元的一千種方法》這本書,從而經商的想法逐漸在腦海中浮現。」
從此,巴菲特最愛做的一件事便是看書,有空時讀書,沒空時抽空讀書。
包括成功之後,他仍舊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每天不到七點起床,先看書,再做其他的事情,日復一日。
也是通過閱讀,他才能及時了解石油的行情,從而獲得巨額利潤;更是通過閱讀,他能準確把握當下的形勢,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生活的藝術》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定要時時讀書,不然便會鄙吝頑腐,頑見俗見生滿身上,一個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時時讀書所致。」
年輕的人,很難被時代淘汰,他們是時代的主力,這才能掌控好前進的方向。
但到了一定年紀,很多東西自己不去主動學,很多書籍自己不去主動看,一次次慢時代一步的結果,是最終被時代落在身後。
唯有那個好讀書的人,才能緊跟時代,不被輕易甩在狂潮之後。
解決生活中難題
你還記得上學時的場景嗎?
看到一道道難題,自己可能焦頭爛額;看到成山的卷子,覺得活著的壓力莫過於此。
但真的成年後才突然覺得,很多難題不是學生時代那些難以解開的題,而是很多關於人生的問題。
好比人生的選擇、夫妻關係的調節、生活的改善、意外的化解等等,都無法通過某種技巧得以解決,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能夠指導自己的老師。
唯一能指導自己的,其實只有書籍。
想起《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岸見一郎的經歷。
曾經的他,因為疾病不得不終日卧床,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不知道如何走出去,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
哪怕醫生的干預,也沒有讓他完全走出困境,而真正治好他的,是一本本書籍。
他看了太多的書,見到了很多人的人生,陪伴許多書籍里的人走出困境,那些人牽動著他的思想,佔據著他的內心。
終於,他和某本書的主人公一樣,選擇了接受自己,面對自己,迎接未來。
也是因為這段經歷,他把自己寫成書,想要治癒那些和他有共同經歷的人,而不讀書的人,永遠感受不到蘊含在書籍里的力量。
白岩松說:「你會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苦難會折磨你,不過書讀多了讀出了智慧,總可以好好地,正確地對面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苦難。」
書籍的力量,當下也許不會顯現,可當自己真正遇到人生危機時,那些已經融入血肉中的書籍,會讓自己迸發出新的活力。
越是年歲大的人,越需要這種力量,去對抗意外,去面對人生,去迎接希望。
很同意林語堂的一個觀點:
「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從前覺得,看書是為了考取更好的成績,考進更好的學習,從而讓自己找工作的時候更容易一些。
但越長大越清楚,看書其實是為了讓自己這一生,不至於庸庸碌碌,不至於混混沌沌。
人生就像一條船,書籍是船舵,也是船帆,它能帶領你去想去的地方,見識到更大的世界,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在書籍中,看到自己不同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