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十七中的姚燕燕老師因為對學校職稱評定的流程產生質疑,就向教育局發起了申訴,由此事件觸發了人們對教師職稱評定的一系列討論。
有這樣一個事實:無論職稱評定過程如何公正,只要打分就會有高低,就會有人落選,因此總會有部分人不滿。特別是那些年齡已經偏大的老師,年輕的時候,由於沒有相關政策規定可以得到各種證書,因此再努力也無法得到證書。而現在年齡大了,他們從精力、體力到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等層面,都難以和年輕人匹敵了,即使拼盡全力,得到可以用來加分的各種證書的機會也只能越來越少,所以完全靠打分評職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即使姚燕燕老師這次落選的結果已經無法更改,但她還年輕,還有機會打分評職。而那些年齡偏大一點的老教師們,打分過程再透明公正,職稱評定也註定與他們無緣,就只能戴著職稱低的帽子退休了,這更是他們永遠的痛。
毫無疑問,評定職稱限制指標政策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烙印,人為因素無法避免,但這種職稱評定的方法短時間內還很難改變。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以上政策調整,教師職稱評定不再限指標,具備基本條件者都可以評定,但聘任的時候則以教師本人從事的崗位為依據,也就是即使評上了高一級職稱,如果沒有在相應的崗位任職也無法被聘任。
而在以上提到的不限指標的職稱評定政策只是假設的情況下,我覺得還有折中的辦法可以照顧到各個年齡階段的教師——把學校指標總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按照評價方案嚴格打分,另一部分是把指標分給年齡大的教師,比例可以適當向第一部分人傾斜。給年齡大的教師的這部分指標不打分,按大家認可的條件簡單排隊即可,比如評副高可以按取得一級教師資格的年限排隊,還可以以最簡單的方式按年齡、按工作年限排名等,由大家商議表決決定。
按以上方法評定職稱的優勢是:年輕教師會積極不懈地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學工作,做得好取得的證書多打分就會高,就有機會評上高一級職稱;年齡大的教師也有奔頭,只要在一線教學,即使無法取得那麼多證書一樣可以評上職稱。最重要的是,對老教師來說這是一種安慰,是對歷史業績的認可,是學校承認老教師多年來為教育付出的努力。而年輕教師也有一天會變老,如果在年輕時候拼過了,但還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等年齡大了依然有機會評上。
雁過留聲,希望姚燕燕老師職稱事件的發生能有一個符合或接近各方預期的結果,並能推進職稱評定改革的進程;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再因為類似的轟動事件才關注關心教育;希望校長們真正以為每一位教師服務為出發點去管理學校,為教師們打造一個更有利於其專業發展的平台,把學校建設成為孩子們可以舒展個性、自由成長的空間,成為擁有孩子們一生中最美好回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