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2025年07月04日20:22:03 教育 1983

最近有個新聞,在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上悄悄火了——

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的一位畢業生,在畢業後擺攤賣起了冰淇淋,還拍了個視頻說說自己的經歷。她沒有發牢騷,也沒有埋怨社會,只是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上了四年醫學生,現在出來擺攤,怎麼會是這樣?」

她說,她母親當年也是擺攤供她上大學的,如今她也走上這條路,她覺得「有點心酸」,但也不後悔。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結果,她的視頻火了,點贊破萬。

更沒想到的是——學校居然打電話來,讓她刪視頻,說這影響不好,學弟學妹看了會「惶恐不安」。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這不是小說,也不是段子,而是這個夏天真實發生的故事。聽完很多網友第一反應都是:

上個大學,畢業後擺攤怎麼了?

上了醫學院,就一定得「白衣天使」嗎?

這些年我們聽得太多這樣的話:

「你上的可是本科大學,怎麼出來擺攤?」

「花那麼多錢供你念書,結果就去賣冰淇淋?」

「你這四年不是白學了嗎?太不值得了。」

但現實中,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不是她不想進醫院,也不是她沒努力過——她大學畢業後進了廣西的一家醫院,幹了好幾年。但現在,她想換種方式生活,想趁著夏天擺攤賺點生活費、為考試攢點錢,也是一種選擇。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有些人說她是「擺爛」,但我們聽了又覺得,這其實像是一種溫柔的反抗。

要不要一輩子都被「醫生」這個職業所束縛?

她只是想告訴大家:

我畢業了,靠自己;

我努力過,也換過賽道;

我不歧視擺攤,它不丟人;

我也不後悔上大學,它讓我更有底氣去選擇我喜歡的生活。

學校打電話來說「別擺攤了」,真的合適嗎?

更讓人詫異的,不是她擺攤的事,而是學校的態度。

她說,畢業三年了,接到導員的電話,

聊了11分鐘,核心意思不是鼓勵,而是希望她:

別發這種視頻,影響不好,學弟學妹都惶恐了。

這話聽起來咋這麼怪呢?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成績好不好是一回事,畢業之後怎麼生活,也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劇本。每個人的人生節奏不一樣,有人按部就班成了醫生,有人轉身創業,也有人像她一樣,暫時做起了小生意。

學校的支持也好、關心也罷,出發點或許沒錯,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

學校的目標究竟是培養整齊劃一的「醫生」,還是真正有獨立思考能力、敢於為生活負責的年輕人?

擺攤不是失敗,是主動權的體現

我們總以為,上大學 = 找到一份體面工作。但這年頭,這等式早就不成立了。

那難道大學就不值得上了嗎?也不是。

她賣冰淇淋,用微信收款,她懂產品、懂運營、懂營銷,她比誰都清楚現實怎麼活。而這些能力,其實說不準就是她在學校和工作中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她不是在否定教育的意義,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社會:

「你管我是不是執業醫師也好,是不是體制內也好,我現在的生活,我自己做主。」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這不也是我們一代代人努力的結果嗎?孩子們終於可以不再被一份「穩定工作」鎖死,不再被別人的生活模板綁架。

那些「值得」的年少努力,不必定義誰的一生

她拍視頻,不過就是記錄生活,而不是控訴學校。

她沒說學校不培養人,沒說大學沒用,反倒是在講一個很普通的年輕人生活的起承轉合。

但學校方面卻覺得有點「難堪」,擔心「學弟學妹惶恐」,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很沉重的社會病:

我們習慣了給「大學」「醫學院」這樣的詞加上光環,卻忘了,其實每一種生活,都值得被尊重。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一位博主的「尋找十年前同學」的企劃內容,每期視頻里都蒙著眼睛,對著高中畢業照扔飛鏢。飛鏢扎到誰,他就去找誰 —— 看看那些從「學霸班」走出來的同學們,十年後都過得怎麼樣。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這位博主的母校是本溪高中,被稱為「遼寧的衡水中學」,是當地響噹噹的重點中學。

他所在的班級更是「牛到離譜」:

全員考上「985」、「211」;

有人是省文科第一名,有人是理科第一;

還有現在紅遍網路的李雪琴,那個北大畢業、靠脫口秀火出圈、聲稱自己是「北大廢物」的才女,也是這個班出來的。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每個人都曾站在很高的起點上,可十年之後的人生軌跡卻五花八門:

有的去了國外,事業穩定,生活體面;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有的在一線城市大廠打拚,每天加班到凌晨;

也有人回到了家鄉,成了公務員、老師,過著穩穩的生活;

還有人一路讀到北大博士,卻還在延畢,對未來抱有不確定性……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沒錯,他們起點很高,但人生卻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你不能說進了大廠、留在國外才算成功,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也不能說回老家上班就一定「沒出息」。

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醫學院讓擺攤學生刪視頻,難道人生只能有一種模樣? - 天天要聞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條標準答案的人生。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走著不同卻真實的路。

她不是在讓別人也去擺攤,而是在說:人生不該只有一種答案。

有人說她「炒作」,說她想紅想瘋了。

但我想問一句——

一個人認真生活的故事,為什麼要被當作黑料看待?

學生畢業三年了,老師還專門打電話來勸她刪視頻。這行為,真的能給在校生傳遞什麼正能量嗎?

我們反而更願意看到這樣一種畫面:

醫學生不懼與日子「正面交鋒」,在街頭擺攤;

有人笑一笑說「這不是另類『白衣天使』嗎」;

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家長願意承認:

生活,比定義更廣闊。

來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刪除!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京報讀書·智匯丨《破界創生》《消融時代》 - 天天要聞

京報讀書·智匯丨《破界創生》《消融時代》

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破界創生:從清華錢學森班到深圳零一學院的創生教育》 鄭泉水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該書是鄭泉水教授凝聚數十年教育實踐智慧的革新力作,以清華錢學森班、深圳零一學院為藍本,系統拆解「創新教育」內核,深入剖析「創生教育」模式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全球排名 - 天天要聞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全球排名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Universiti Utara Malaysia,簡稱UUM)作為馬來西亞領先的公立大學之一,近年來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力逐漸提升。
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AI時代,師範教育再精英化迫在眉睫 - 天天要聞

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AI時代,師範教育再精英化迫在眉睫

AI時代到來,教師要退出歷史舞台了?今年的招考季,話題「師範專業還香嗎」在各大網路平台引起熱議。有人提出,隨著出生人口的下降,將會有大量教師崗位面臨裁撤風險。AI時代,教師的重要性何在?未來,地方師範院校路在何方?如何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從教?「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先強師範。」日前,上海師範大...
2025年英國「中文培優」項目來華夏令營在雲南開營 - 天天要聞

2025年英國「中文培優」項目來華夏令營在雲南開營

中新網昆明7月4日電 (記者 繆超)2025年英國「中文培優」項目來華夏令營開營儀式4日在位於雲南的昆明理工大學舉行。「中文培優」項目是英國教育部於2016年開發的中文教育教學項目,在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開展來華交流活動。
全國「講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片區展示活動在京舉辦 - 天天要聞

全國「講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片區展示活動在京舉辦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陳杭)全國「講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片區展示活動(北京站)3日在北京聯合大學舉辦。來自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7省市的21名優秀教師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講述育人故事。圖為全國「講述我的育人故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