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開盒掛人」 這些戾氣操作違法了

近日

網暴「開盒」引發關注和熱議

什麼是「開盒掛人」?

受害者的哪些隱私信息會被公布?

「開盒」違法了嗎?

一文了解👇

電話、簡訊被陌生人輪番「轟炸」

什麼是「開盒掛人」?

「開盒掛人」是一種新式網路暴力違法犯罪行為。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進行網路搜索、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個人照片、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社交賬號等,將這些內容在網路公開發布。

被「開盒」人往往會遭遇網民的侮辱謾罵、造謠詆毀,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遭到騷擾,如電話、簡訊等遭陌生人輪番「轟炸」。

賺流量博眼球

「開盒者」把網暴變成了生意

為什麼這些人要在網上散布別人的信息、隱私,甚至進行攻擊、威脅呢?

有的「開盒者」,僅僅只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把曝光別人隱私當成釋放壓力或者取樂的手段。有的「開盒者」則是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和更多粉絲。

據悉,這類為賺取流量而「開盒」別人的「開盒者」,通常有自己專門的小圈子。平時,他們會在各類社交平台上找尋「獵物」,還互相分享信息。對於他們來說,被「開盒」的人越有名,越能提升自己在網路上的熱度。也有人把「開盒」做成生意,提供付費的「開盒」服務。

專家表示,「開盒」亂象的背後,其實已經有了一條鏈條很長的黑灰產業鏈,形成了一套商業模式,前端成本也不高,有些情況下,可能幾百塊錢就可以開一個「盒」。目前,「開盒」亂象呈現出的是成本低、產業化、鏈條長的特點。

「開盒掛人」有哪些危害?

「開盒」的惡劣行為讓網路空間充斥著暴力和戾氣,嚴重污染了網路生態和秩序。

「開盒者」的行為也給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帶來了極大隱患,嚴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

「開盒」等戾氣操作已觸犯法律法規

從個人信息侵害的角度來看,我國法律制度里規定了相關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有刑事責任,也就是會構成犯罪。

在刑事責任方面,根據《關於依法懲治網路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規定,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涉及未成年人違法「開盒」,如果未成年人的年齡小,即使不用去承擔刑事責任,相應的民事責任也將由監護人來承擔。

如何遏制「開盒」行為?

面對網路「開盒」現象,網路平台有著重要的責任擔當。我國網路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均對網路服務提供者對信息合法性的監管義務作出了明確要求。專家指出,互聯網平台作為網路服務提供者,要利用演算法、數據篩查等技術,在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人「開盒」,就要採取必要措施。

同時要強化保護個人信息的監管手段。網上與網下形成治理閉環,防、懲、治多措並舉,才能營造清朗網路空間。

來源丨央視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