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君臨天下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君臨天下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臨危不懼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居高臨下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玉樹臨風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臨渴掘井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臨陣脫逃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如臨深淵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如履薄冰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復之消息矣

​復之為卦 一陽初生 陽滅陰始矣

​坤之為卦 上下六陰 至陰至滅矣

​一陽初生 冰消融解 蟄蟲蘇醒矣

​一陽初生 蟄蟲蘇醒 萬物蠢動矣

​復之為卦 再生一陽 二陽四陰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二陽四陰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陽剛漸長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陽滅陰消矣

​上坤下兌 陽滅陰消 愉悅順利矣

​坤地在上 兌澤在下 居高臨下矣

​坤地在上 兌澤在下 如臨深淵矣

​坤地在上 坤為地為眾為順 為九州眾順矣

​兌澤在下 兌為澤為水為悅 為澤被天下矣

​地澤之臨 猶若君子來到浩渺無盡的湖濱

只見​煙波浩渺廣闊無垠微風拂面心曠神怡

只見白雲悠悠千帆過盡鷗鳥飛翔驚鴻翩翩

只見夕陽西下漁舟唱晚江楓漁火逍遙獨眠

只見繁星點點夜空深邃平湖如鏡夜色如洗

上坤下兌 君子親臨地澤以感化之道教化百姓

猶若春風細雨潤物無聲得以使萬物繁衍生息

猶若江河湖海澆灌田地且物產豐饒饋贈萬民

上坤下兌 君子親臨地澤以鐵腕手段治理民眾

上坤下兌 鐵腕治理 使民遵紀守法國泰民安矣

上坤下兌 鐵腕治理 使官清廉明正天下為公矣

上坤下兌 鐵腕治理 剷除黑邪 懲惡揚善矣

上坤下兌 九二六三六四互震 震為雷為威儀矣上坤下兌 互震為雷為威儀為震懾為嚴刑峻法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矣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以嚴刑峻法治理無不利矣

君不見秦穆公商鞅之嚴刑峻法治理秦國

秦伯以雍州百里之地漸以成長為河西霸王

不僅使八百里秦川之物產更加豐盈牛羊更肥

並且使秦國更加兵強馬壯秦疆域更加遼闊

君不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勵精圖治

整頓田壟沃土種植糧食瘠地種植棉麻

草灘放牧牛羊旱地植林護被河湖養殖水產

經營東海之濱漁鹽之利經營魯山鐵冶之財

接著又劃城而治使民眾各有所居各有其業

使士人在城中居住以便子女成為飽學之士

使仕人在官衙居住以便子女成為經緯之才

使百工在城郊居住以便子女成為能工巧匠

使農民在郊外居住以便子女成為稼穡能手

如此勵精圖治豈能使強齊不成為一代霸主

周武王率天下諸侯於牧野之郊一舉滅商

殷商遺老在武庚管叔蔡叔的煽動之下

竟然對遠在千里之外的豐鎬之京發動攻擊

周公旦親率正義之師東征一舉將其殲滅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正是以鐵腕治理百姓

接著周公旦在營建東都洛邑之際

針對殷商遺民發表了振聾發聵的多士之告示

以便遵循大周朝的典章法度而安居樂業

以便遵循大周朝的仁德教育而效力周邦

上坤上兌坤地之臨 坤為地為順 為甜言蜜語

以甜言蜜語治理百姓有百害而無一利

甜言蜜語等同於沒有尊卑貴賤之分

甜言蜜語等同於沒有君臣上下之別

甜言蜜語等同於沒有長幼老少之序

甜言蜜語等同於沒有黑白是非之辨

甜言蜜語等同於沒有威儀尊嚴之崇

只能帶來驕奢淫逸目無尊長而放任自流

只能帶來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而自甘墮落

只能帶來養尊處優鼠目寸光而自毀前程

君不見衛靈公不好士卻以好鶴聞名於世

不僅給鶴以各種爵祿名位而且朝夕相處

置國政於千里之外置百姓於水深火熱

直至外夷兵臨城下方知玩物喪志大禍臨頭

君不見齊王為侵犯魯國邊境卻又無隙可乘

於是贈送魯公八佾六十四名妖嬈歌舞美女

以誘惑魯公日夜作樂從而荒廢政事不理朝政

從而使仲尼規諫不成只能憤然離去的窘境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唯有親臨其境方知有大境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唯有身臨其境方知有大界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唯有目睹其境方等同身受

上坤下兌 地澤之臨 澤水至低 低至成海成王

上坤下兌 低至成海成王以聖明之智治理天下

上坤下兌 低至成海成王以江河之襟治理天下

上坤下兌 低至成海成王以大海之德澤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