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嗑卦爻辭「乾胏、乾肉」現今的解析可謂五花八門,但全都是錯誤的!
「乾胏、乾肉」體現的是《周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體現的是周公制禮「以刑輔德、明德慎罰」精神。
「乾胏」講的是減罪,減免之法;「乾肉」講的是免罪,赦免之法。
乾:簡體作「干」,乾枯、枯竭之義。相關用法如「乾沒」,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多次出現。
乾沒:貪沒、吞沒之義;乾為水乾涸之義,引申為無、沒有之意;故乾沒為吞沒、貪沒義。
乾胏:為減罪義,減輕或減免大罪。如西周中期青銅器《朕匜》中,牧牛原本處以墨刑和鞭1000下;在繳納罰銅三百鋝後,改為鞭500下,墨刑取消。這就是爻辭的「噬乾胏,得金矢」。
乾肉:為免罪,赦免罪行。如西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犯了死罪,赦免之法有兩種交罰金5000或宮刑,因司馬遷家貧,無法繳納罰金,只好接受宮刑。這就是爻辭的「噬乾肉,得黃金」。
先秦時期,只有天子才能享用黃金,天子接受足色黃金用以祭祀。西漢武帝時期,便有諸侯因進獻的黃金成色不足,而遭廢黜的案例。
原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銘新曾講到,《朕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奴隸制社會施用罰金的實例。奴隸主用意固然在於增加奴隸制國家的財富,也包含了一定的防止錯殺濫刑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用以作為寬宥剝削階級成員犯罪行為的一個法律依據,也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調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