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8歲的唐奶奶(化名)因意外跌倒導致左側髖部疼痛、無法行走,經診斷,為左股骨頸骨折。唐奶奶家屬最初考慮到奶奶年齡太大,不能耐受手術,在家裡躺了二十多天。
然而骨折帶來的劇痛,讓唐奶奶感慨還不如「一走了之」。為解決唐奶奶的痛苦,家屬決定還是帶她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骨關節運動醫學科就診。
接診醫生唐劍鋒副主任醫師詳細了解了病史,積極完善了必要的術前檢查,發現唐奶奶合併有高血壓、貧血、低蛋白血症、左下肢肌間靜脈血栓、肺炎、心功能不全等多種基礎疾病。
李寶軍主任醫師及其團隊立即展開術前討論,並邀請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營養科、麻醉手術科等多學科協作,積極完善術前準備。
在充分評估治療後,入院第三天,唐奶奶接受了左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手術順利,在麻醉手術科的密切合作下,手術時間僅40分鐘,出血僅100ml,術後平安返回病房。
術後第一天,唐奶奶在助行器輔助下成功站立,奶奶臉上泛起了久違的笑容,並念叨著早知道就應該早點做手術。家屬也是感慨,「這也太不可思議了」,並懷著激動的心情送來了錦旗表示感謝。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
李寶軍主任醫師解釋:股骨頸是連接大腿骨(股骨)和軀幹的「脆弱區域」。老年人因骨質疏鬆、肌肉力量減退和平衡能力下降,容易不小心摔跤,跌倒時極易發生骨折。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超過100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骨折後6個月死亡率為10%-20%,1年內死亡率高達20%-30%,而90歲以上患者,此項數據更高,因此髖部骨折在以前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在關節置換手術沒問世之前,高齡老人髖部骨折後只能長期卧床,但現代醫學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高齡老人髖部骨折,為何必須手術
保守治療,患者需長期卧床,容易並發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褥瘡、尿路感染等多種併發症,並且此類併發症難以控制和處理,易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此類併發症往往比骨折本身更具殺傷力。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2版《老年髖部骨折診療與管理指南》指出:老年髖部骨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均應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力爭越早越好。針對股骨頸骨折推薦髖關節置換手術,且目前手術技術成熟: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半髖置換)或全髖關節置換術可在1-2小時內完成,術後次日即可嘗試站立行走。
以98歲唐奶奶為例,醫生選擇創傷較小的半髖關節置換術,術後聯合麻醉科、康復科制定個性化鎮痛及康復方案,48小時內即開始床邊康復訓練。
超高齡患者手術,多學科協作突破「禁區」
在超高齡患者手術突破「禁區」的過程中,多學科協作(mdt)發揮著極為關鍵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稱保障手術成功的堅固基石。
面對唐奶奶這樣基礎疾病複雜的超高齡患者,術前評估絕非單一科室能夠勝任。骨關節運動醫學科、麻醉手術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營養科等多領域專家迅速集結,組成專業的mdt團隊。他們猶如精密儀器中的各個關鍵部件,協同運作,共同為患者的手術安全把關。
各個科室的專家在充分溝通與交流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共同制定出全面、科學、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從手術時機的選擇、手術方式的確定,到圍手術期的各項準備與治療措施,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覆斟酌與討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和患者預後的因素。
這種多學科協作的模式,打破了科室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專業知識的共享互補,為超高齡患者手術成功開闢了一條安全通道。
預防勝於治療:遠離骨折風險
1.增強骨密度:補充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如牛奶、魚類)。50歲後定期檢測骨密度,遵醫囑補充鈣劑(每日1000-1200mg)和活性維生素d。
2.防跌倒措施:居家安裝扶手、防滑墊、適老坐便器等,選擇防滑鞋,改善居家照明,雨雪天減少外出。
3.鍛煉平衡能力:太極拳、八段錦或靠牆靜蹲可提升下肢力量與穩定性。
李寶軍主任醫師表示,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今天,唐奶奶的案例給予我們重要啟示:年齡並非手術的絕對禁忌,高齡不應成為放棄治療的理由。通過精準醫療、快速康復和全程管理,現代醫學正在重新定義老年骨折的治療邊界。當98歲老人重新站立的瞬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醫學技術的突破,更是對生命尊嚴的至高致敬。這束照進老年病房的科技之光,正在為無數家庭帶來新的希望。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諶莎莎 彭一川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