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博團隊
人口爭奪戰,遠未結束。
在國務院陸續批複的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長三角主要城市的人口目標初見端倪。
例如杭州:到2035年,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500萬以內,城鎮化率達到90%左右,實際服務管理人口2000萬;
合肥:預測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實際服務人口超過1500萬人。
南京: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300萬人以內,……以1560萬實際服務人口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能力。
結合目前長三角城市人口現狀和未來人口目標,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長三角人口大戰,誰的野心最大,誰的實力最強?
01
上海,無疑是長三角人口第一城。
如果要加一個時間定語,那就是現在以及將來。
下面這張圖比較直觀地展示了2023年長三角地區41城常住人口數量級別,色塊顏色越深,代表人口規模越大。

來源:長三角觀察
其中,上海的色塊最深,以2487.5萬常住人口位列長三角城市第一。
色塊第二層級是蘇州、杭州,常住人口均超過千萬,位列二、三。
再下來是人口九百多萬的城市,有合肥(985.3萬)、溫州(976.1萬)、寧波(969.7萬)、南京(954.7萬)、徐州(902萬)五城。
阜陽人口808.4萬,獨佔常住人口八百萬這一檔,常住人口七百多萬有南通、無錫和金華。
查閱長三角常住人口最多的12城國土空間規劃發現,上海,也是未來人口目標定得最高的城市。
這裡說明一下,有的城市例如蘇州2035國土空間規劃尚等待國務院最新批複,因此其人口目標數據來源批複時間最近的國土空間規劃版本。
不管是2035年常住人口和實際服務人口數量,上海都是最多的。
其常住人口目標為2500萬左右,實際服務人口為預留20%彈性,簡單計算可得,上海未來實際服務人口目標是3000萬。
實際服務人口目標之所重要,是因為未來城市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將以實際服務人口為配置基準,而不是常住人口數量,更不是戶籍人口數量。
具體來看,實際服務人口是指外來商務、旅遊、就醫、城鄉雙棲、跨城通勤、節假日等各類人口情況。
這為城市發展構成強大動力,也是城市吸引力的試金石。
上海之外,蘇州和杭州,將是長三角未來人口爭奪最激烈的兩大城市。
蘇州給出的實際服務人口目標為2000-2100萬,杭州喊出的目標為2000萬,蘇州略高於杭州,可見蘇州的野心不小。
南京,在衝刺千萬人口階段有所落後,在2035的服務人口目標上,給出了1560萬這樣一個有零有整的數據。
合肥2035服務人口目標為1500萬,其他服務人口目標超千萬的城市有寧波、無錫,常住人口目標千萬的城市有溫州、阜陽。
若用2035服務人口數減去2023年常住人口數量,即可得出長三角12城到2035年的廣義人口增量。
未來廣義人口增量排名第一的是蘇州,最高達804萬;
其次是杭州,748萬,南京、合肥的人口增量為605萬、515萬;
上海由於目前人口基數已接近2500萬,因此按3000萬服務人口算,未來廣義人口增量只能排到第四,為513萬。
綜合人口規劃目標和廣義人口增量來看,蘇州,是未來長三角人口爭奪戰的第一城,人口增長雄心最高。
02
然而,規劃是規劃,實際情況往往和預期的不一致。
在2016年發改委出台的「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里,南京是「特大城市」,杭州的「規模等級」是「Ⅰ型大城市」。
和8年前的規劃比,杭州已實現城市等級二連跳,從I型到特大再到超大城市,而南京還在原地踏步,人口尚未過千萬。

因此,城市人口增長不是靠規劃,而是靠兩點,要麼內生增長,要麼外來流入。
讓人咋舌的是,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
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是江蘇。

統計長三角主要城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數據可見,江蘇南通、蘇州、徐州、無錫,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值。
自2002年起,南通人口自然增長率就一直為負值,且死亡人數與出生人數之間的差值逐年擴大。
近幾年,南通官方直接不公布人口自然增長率數據了,可以想像,真實的情況不容樂觀。
蘇州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呈負值,這意味著單靠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長,難以支撐城市未來的人口規模擴張。
在此情況下,吸引外來人口成了蘇州維持人口增長的必要途徑。
合肥、杭州、南京、金華,人口自然增長為正。
特別是杭州,人口出生率較高,而人口死亡率較低,說明城市人口年輕,活力充足。
從人口流動情況看,近二十多年來,國內重點一二線城市輪流坐莊,不斷吸引人口流入。
據澤平宏觀統計,2000-2010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為上海、北京、蘇州、深圳、天津。
2010-2020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為深圳、廣州、成都、鄭州、西安。
2021-2023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為合肥、杭州、貴陽、長沙、鄭州。

長三角內部來看,近幾年,南京、蘇州人口增長放緩,而杭州、合肥則展現潛力。
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增加5.6萬人 、蘇州增加4.7萬人,杭州、合肥分別增加14.6萬人和21.9萬人。
2022年,南京和蘇州的人口增量為6.8萬、6.3萬,杭州、合肥的這一數值為17.2萬、16.9萬。

南京的發展,其實是落後於國家給它的規劃的。2016年國家給南京的規劃很高,但是南京現在的人口規模排到長三角第七。
最近幾年南京的人口總量和增速,都被合肥超過了。人氣不旺,成為制約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來,如何增加人口,將成為困擾南京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當然,增加人口的前提條件是增加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南京目前的經濟看起來,似乎還提供不了和2035年常住人口目標1300萬相適應的就業機會。
在杭州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中,中心城區的範圍得到大幅擴容,面積達880平方千米,重點建設國際化旅遊休閑中心、製造業轉型升級主平台、會展之都等。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愈發重視,以杭州「六小龍」——遊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群核科技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業出圈,疊加杭州主城區擴容,輻射能級放大,未來杭州的人才吸引力還將加強。
若保持2023年人口增長14.6萬人的速度,預計2035年,杭州的常住人口將達到1427.4萬人,與常住人口1500萬目標差距不大。
合肥在2023年錄得人口21.9萬的增量,位居全國城市之首,若按此增量算,2035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將達到1248.1萬人,接近1300萬常住人口目標。
合肥人口增長好,和房價低、抓住科創產業有很大的關係。
放眼整個長三角,合肥的科技定位排第二。
憑藉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這一關鍵定位,合肥在城市科技領域的站位,超過杭州、南京、蘇州。
合肥的經濟實力可能不如蘇杭,但是,較高的科技定位,成為經營企業、吸引人才的重要利器。
綜合看,杭州目前的人口增量和城市產業、發展規劃比較匹配,未來有望成為真實的長三角人口第二城。
而合肥人口要先突破千萬,晉陞為長三角特大城市,再談下一步人口競爭。
03
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地區的常住人口已達2.38億人,約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為16.9%,全國每6個人中就有1個生活在長三角。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人口大戰,正進入白熱化階段。
目前常住人口排名長三角城市第二的蘇州,未來的人口雄心最大;
而2025年開年就風頭無兩的杭州,憑藉不斷躍升的城市、產業能級,有望成為2035年長三角真正的人口第二城。
此外,南京和合肥兩大省會,也虎視眈眈,不斷推出各類新政留住外來人口。
最終誰將勝出,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