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先人十分擅長總結經驗,並將經驗以極其簡單的諺語或俗語告知後人,所以民間的俗語總是暗含幾分真理。
一個人是否有福氣,是否會一生順遂,特別是有些老人打眼一看便會說道:「你一看就是苦命之人。」
苦命之人有什麼特徵?真的僅僅從面相上就能判斷一個人的禍福吉凶嗎?
命苦之人一:面向陰鬱,一臉苦相
相由心生這個詞是對一個人命運最直接的反映,俗話說:「一個人心是髒的,看什麼都是髒的。」
性格陰鬱的人萬事都信奉悲觀主義,凡事都往壞處想,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往往會向你想的不好的那個方向發展。
堅信唯物主義的我們知道,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同樣具有反作用,且這個反作用大到你難以想像的地步。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同樣大小的兩隻羊分別置於兩種環境下。
一隻放歸羊群,它跟著羊群隨意在山坡上吃草,沒有任何干預。
另一隻拴在木樁上並給你投放充足的青草,但是它旁邊同樣拴著一隻狼。
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回歸安逸環境中的羊健康生長,另一隻小羊則奄奄一息瀕臨死亡。
原因無他,按理說那隻拴著的狼並不會對它的生命造成威脅,但是長期的不安、焦慮、恐慌的情緒左右著小羊,它是被自己活活嚇死的。
情緒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能作用人的行為,對人體產生影響。
同樣的另一個實驗,一個即將被處以死刑的犯人被帶進一間屋子,屋裡十分安靜。
執行者告訴他行刑的方式是放血,直至全身的血液流干,死刑犯任命般地躺在房間里的單人床上。
行刑者將其眼睛蒙住,雙手綁在床兩側,輕輕劃破他的手腕,鮮血滴答滴答地落進地上的桶里。
在這個過程中,行刑者離開房間,死刑犯一個人被蒙住眼睛躺在床上,過於安靜的房間里只能聽到鮮血滴答的聲響。
過段時間行刑者進來後,發現死刑犯全身冰冷僵硬早已離世,但其實他不知道的是,響徹房間的滴答聲並不是他的血液而是水滴聲。
他雙手的傷口只是輕微的劃傷根本不足以致命,最終導致他死亡的,只是他自己的想像,認為自己的血液流干,被自己的想像活活嚇死。
這兩個實驗告訴我們,不要小看意識的作用,它往往會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結果。
心思陰鬱的人,氣量狹小眼光短淺,只看得到黑暗而忽略了陽光,長此以往,心情會反映在臉上,就是人們常說的苦相臉。
眼神獃滯沒有生機,面色嚴肅呆板毫無活力,精神萎靡不振行為遲鈍,這樣的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怎麼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依賴,久而久之即便是有福之人,福氣也會跑遠。
所以要學會敞開心扉,所謂打開天窗說亮話,要活在太陽下。
正向積極的態度會讓陰暗無處躲藏,有時候人容易鑽進死胡同想不開,但只要稍微換個方向,便能達到「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效果。
如果此時,你正在經歷人生的低谷,如果前途是光明的那請一定堅持相信自己。
如果前途不明,那也要心懷陽光,往好的方面看用你積極的意識,指導你的行為。
最經典的是在找男女朋友方面,有人說你想要什麼樣的另一半,一定要有想法,有個想法不要急於去尋找,而是按照這個想法打磨自己。
只有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你才能吸引到這樣的另一半,所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命苦之人二:過於良善
三字經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也要求我們要做個善良的人。
但善良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略有盈餘的時候,對他人出手相助,並不是毫無底線地無私付出。
太過善良的人不是善良是軟弱,古語有言: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不懂得拒絕和反抗,只能一味地委屈自己妥協討好他人,甘願滿足他人甚至並不合理的請求。
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是在積福,反而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氣,你的善良應該帶有鋒芒。
長此以往壓抑自己的性格和需求,會讓自己陷入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之中。
白岩松曾說:什麼事情別人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別人一要你就給,這樣你就變得沒那麼珍貴了。
著名大師齊白石出名後,打著朋友的名義,上門索畫的人不計其數,起先礙於都是朋友不好拒絕,即便是加班加點也會畫出來送人。
結果,一段時間後索畫之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朋也會上門,最後齊白石生生將自己累得卧病在床。
病情痊癒後,他在牆上貼上明文規定,凡是要畫的都按市場價格給錢,拿著過往的畫作前來修復、題字的一概不應。
這樣一來反而減少了自己的工作強度,因為有些人並不懂欣賞齊白石的畫作,只是因為他好說話且不要錢,才來湊熱鬧的。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一個人如果懂得合理拒絕,那麼他可以減少90%以上的麻煩,避免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由此可知,不懂拒絕無下線地善良,最後苦的只是你自己。
苦命之人三:不懂閉嘴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是個徹頭徹尾的命苦之人,第一任丈夫死後,她背上克夫的罵名。
後被婆婆賣給賀老六為妻,生下兒子阿毛,結果丈夫賀老六含恨死去,兒子阿毛也被狼吃掉。
從此她逢人便說自己的不幸,或許她想用這種方式緩解自己內心的凄苦,但別人聽多了便不拿她的苦當苦,反而對她調笑。
古人講究「慎言」,孔子教育學生:訥於言而敏於行,告訴我們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
古往今來多少案例給了我們血的代價,曾經的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兒》說得好,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能壞事,都是一句話的事兒,有的時候真的是禍從口出。
三國名士楊修出身名門,被惜才的曹操十分看重,楊修此人十分聰慧,十分擅長以小看大。
曹操多疑擔心近臣謀害他,睡前對近臣說道:我夢中好殺人,我睡著後千萬不要靠近我。
夜裡故意踢掉被子,趁著近臣為其蓋被子之際殺了近臣,第二天醒來裝作不知,還風光安葬了近臣。
這件事後近臣都謹遵曹操的命令不敢違背,楊修卻來一句:丞相非在夢中,而是汝等在夢中也。
當場揭穿了曹操用夢境矇騙大家的小策略,讓曹操難堪不已。
第二次是修建院子時,曹操在紙上寫了一個門,後又在門上寫了一個活,楊修一看便知道丞相只是嫌院門太小,想要擴大院門,便說了出來讓人去將大門擴大。
曹操與楊修之間最有名的便是「雞肋」的故事,這件事後也將楊修置於死地。
魏蜀兩國為爭奪關中之地對峙良久,曹操心急不已也沒有破敵良策,整日憂愁苦悶。
一天夜裡內侍給曹操送了一隻雞作為宵夜,正在思索戰略的曹操拿著雞肋反覆低吟。
沒有注意到此時夏侯惇進來詢問他出兵口號是什麼,夏侯惇聽到曹操說雞肋手中又拿著雞肋,便誤以為口號就是雞肋。
便出帳傳達口令,楊修聽到後,便立即下令軍隊收拾行裝準備返程,夏侯惇不解地詢問為什麼要回去。
楊修解釋道:「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敵我雙方為爭奪漢中僵持不下,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現在得到漢中無益處,失去漢中無痛處。丞相心裡想退兵,但礙於面子,所以說雞肋。」
楊修解釋一番後,夏侯惇明白過來,立即下令退兵,曹操這時走出帳子了解情況後,大怒說道:「汝怎敢亂我軍心,壞我大事,力斬不饒。」
結果楊修被斬,其實楊修分析的正是曹操心中所想,之所以下令斬殺楊修,是因為楊修過於聰明卻不懂適時閉嘴。
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曹操的臉,讓其難堪,同時曹操也認為楊修過於聰明,這樣的人利用不得當後果便不堪設想。
所以楊修就因為自己的話多而死,聰明的人不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只會更容易招致禍患。
有些命苦之人的苦行都是自己無意中招攬的,有些人愛吹牛有些人總愛在話語上打壓他人,有些人看不起他人。
這些生活中的言行都會被自己和他人造成影響,久而久之,有些人遠離你,有些人頂撞你,有些人或許會傷害你,這樣的命苦都是自己從言語中招來的。
有人相信「人的命天註定」,面對任何苦難和挫折,都認為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因此選擇認命,成為一個自己想像中的命苦之人。
也有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無論遇到什麼打壓和磨礪,都主動出擊戰勝磨難,最終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樣的人在別人眼中一輩子都很累都在折騰,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