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否極泰來,形容一個人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不放棄,終於贏得峰迴路轉,也就是噩運、霉運到了極致,便開始往好運轉化,逐步到達安泰的狀態。這個成語的出處與《易經》有關,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一卦為泰卦,第十二卦為否卦。這兩個卦既是互為錯卦,也是互為綜卦。
由圖中可看出,天在上、地在下的為否卦,天在下、地在上的反而為泰卦。為什麼?我們人類不是明明頭頂著深邃無際的天,腳踏著廣闊無垠的地嗎?是不是搞錯了?
其實,這正是《易經》的思維,也是《易經》的魅力。因為地為陰氣、濁氣要下沉,而天為陽氣、清氣要上升,這樣,地在上、天在下時,天地間有個交互的作用,即「天地交泰」,因而雲雨滋生,潤養萬物。而天在上、地在下時,形成了「天地不交」之象,為中空,了無生機,自然為「否」的狀態。
在和睦的家庭中,夫妻間一定是恩愛有加,有說有笑充分交流的,如果總是打冷戰不說話甚至不見面,那麼離婚的危機就不遠了。同樣,在蓬勃發展的公司里,老闆或老總與員工的溝通渠道一定也是暢通的,如果老闆或者老總高高在上,員工也不將具體實情反饋,那麼決策失誤,員工離心,公司還能健康發展嗎?
相信大家都不喜歡「否」的舉步維艱,喝口水都塞牙,而都嚮往「泰」的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那麼,如果在否的狀態下不能堅持呢?比如選擇自殺一了百了,那麼,就迎接不了否極泰來的轉機。
關於「損」與「益」也有幾個成語,比如,進退損益,斟酌損益,因革損益,各有含義。儘管出處不同,但還是與《易經》有關。損卦是六十四卦當中的第四十一卦,益卦則是緊隨其後的第四十二卦。與否卦緊隨泰卦類似。
由圖中可看出,損卦為山澤損,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兌為澤,不斷侵蝕,有所減損。益卦為風雷益,上卦為巽為風,下卦為震為雷,風雷激蕩,彼此助益。
同樣,損卦和益卦也是互為綜卦。所謂綜卦,就是將卦掉轉180度,也即顛倒了,可以理解成從對立的角度看。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理解成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比如,這裡的損卦掉轉180度變成了益卦。一方面,指某件事或某方面我們看似損失了,但是能從另一件事情或另一方面獲得更多的補償。另一方面,單就某件事,從眼前看是損失了,但從長遠來看卻是獲得的。
比如,瀋陽前一段時間有位「聰明」的家長,找老師幫孩子補課,終於考上了理想的學校,然後就舉報老師,老師因此不僅退還了費用,還不得不賠償了一筆錢。這位「聰明」的家長是不是獲得了相當的利益?可是缺了德,給孩子起了很不好的示範作用,甚至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孩子的現狀也恰恰是這位家長應得的報應。現在看,這位家長是損失了還是得益了?
「損」和「益」,某種程度有點類似「舍」和「得」,其中蘊含了大智慧,而不僅僅就是胸懷和眼界的區別。
但是,損卦和益卦不是錯卦,表明損和益不是絕對的對立關係,也不是對等的關係,如何取捨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理解和選擇。
如果我們將否卦、泰卦、損卦和益卦排在一起會是什麼情形?
是不是很神奇?這四個卦中,坤卦都是完整的,並從泰卦開始逐步下沉,直到最終的否卦,即從天地交泰到了天地不交的局面。
那麼,在從「泰」到「否」的過程中,「損」和「益」又起什麼作用呢?
先看相鄰的泰卦和損卦。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充分溝通交流的通泰狀態,到了損卦時,上爻為陽,坤卦能夠通泰的力量受損。而且,損卦是「損下益上」的,將泰卦的下卦,即乾卦的上爻移到了「坤卦」的上面,便構成了「山澤損」。
從社會現象上來分析。有個二八定律,從財富的角度來理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所謂的損下益上,就是從百分之八十的窮人中攫取財富提供給那百分之二十的人,自然是損害了大眾的利益。
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從中可以看到,損卦的「損下益上」其實就是所謂的人道,是損不足,奉有餘。也正是這種「劫貧濟富」的做法讓和諧通泰的狀態受損,逐步變成了「否」。
再來看一下相鄰的否卦和益卦。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不交的中空狀態,到了益卦時,初爻為陽,坤卦有了能夠通泰的力量。而且,益卦是「損上益下」的,將否卦的上卦,即乾卦的初爻移到了「坤卦」的下面,便構成了「風雷益」。
依舊用二八定律來平衡財富的話,益卦是「劫富濟貧」,將富人的或者是統治者的財富分給老百姓,也即老子說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無疑,這天道還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因為當貧富分化到一定的程度,即基尼係數大到一定程度時,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所以,否極泰來,對於「否」來說,是臨近了「益」的,是在天道作用下的否極泰來,也即物極必反。所以,否卦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就是要卧薪嘗膽,奮發圖強,而不是自暴自棄。
對於「泰」來說,是臨近了「損」的,是在人道作用下的盛極必衰。正常情況下,人在得意時容易忘形,春風得意馬蹄疾嘛,就容易驕傲自滿,殊不知危險也就隨之而來。所以,泰卦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就是要居安思危,要防微杜漸。
這四個卦之間的關係已經分析完畢。最後,還得強調一下,就是到底要如何看待「損」和「益」。有人說,吃虧是福,有道理。還有人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也很有道理。當我們一味索取利益的時候,是不是危機、損失就已經悄悄地在等著我們?當一些人在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大眾的時候,是不是也蘊藏著今後的福報?當然,真正的好人、善人應該是不計回報的。
也許,從「泰」到「否」只是一步之遙。也許,從「否」到「泰」也只是一念之間。關鍵就看我們怎麼去認清「損」和「益」,如何去得天道之助而順人道之吉。
如果說,吉、凶、悔、吝是人生處世的四種狀態,那麼,泰、否、損、益又何嘗不是呢?只不過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