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年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指出,今年4月有14款車型降價,較去年4月的41款和2023年4月的19款數量大幅下降。另外,4月傳統燃油車的促銷幅度為22.2%,較上月增長了0.1%,且燃油車促銷幅度已連續10個月穩定在22%左右。插混車、增程式車型等新能源細分領域降價車型數量同比減少5-11款,且降價力度(算術平均)從2024年的高位回落至13.3%(1-4月)。
這樣的數據一擺出來,中國車市的價格戰似乎已經停止了。可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價格戰並不會就此停止
從數據來看,中國車市的價格戰確實在降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價格戰就此停止。
這就好比足球比賽一樣,比賽進行到一定階段,雙方隊員的體力有所消耗。大家的動作已經不像剛開始那樣生龍活虎。你能說,就因為雙方的拼搶動作不那麼猛烈了,就判斷說比賽結束了?
對於車市價格戰來說,這只是在做調整。價格戰嘛,不死掉一大批是不會罷休的。就像此前何小鵬說十年之後,中國汽車主流品牌可能只剩下7家,朱華榮說未來3至5年,會有60%-70%的汽車品牌或將關停並轉。最後剩幾家不好說,但是大量品牌都將消失或者被整合是肯定的。
此前,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朱西產教授說,(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後能夠獨立存在的概率等於零,要儘快兼并重組合作。年產量干不到200萬輛的,體量太小,研發費用過高。需要用各種方式去合作合資。因為研發投入小了,技術進步就停止了,這麼高的研發投入這麼小的產量,只能等「死」。
雖然何小鵬進行了反駁,但是這話中的市場邏輯是沒錯的。汽車行業本質上就是規模遊戲——特斯拉靠全球工廠攤薄成本,比亞迪用垂直整合吃掉全產業鏈利潤,而像造車新勢力品牌一無規模優勢,研發費用又十分高昂,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裡,朱西產教授指代的並不是蔚小理,他想說的是在場的所有新勢力品牌。而現在新品牌並沒有倒閉幾家,所以,以價格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車市淘汰賽遠還沒到結束的時候。
而現在價格戰降溫,只能說明一件事情,消費者對降價已經見怪不怪,車企對此也是看不到盡頭。大家都接受了一種新的競爭方式,那就是加量不加價的「隱形競爭」。比如比亞迪全民智駕加配不加價、南北大眾推出「雙終身質保」權益等。還有更高效能電池、超充以及換電配套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增強消費者的用車體驗,增加用戶黏性,提升銷量。
這一變化背後,是車企從「以價換量」的短期博弈,轉向「價值升級」的長期競爭邏輯。此外,政策托底與市場回暖共同促成了價格戰的降溫。年初以舊換新補貼提前落地,疊加地方消費券、金融貼息等組合拳,直接提振了市場消費信心。1~4月中國車市產銷規模超過千萬輛就是證明。
技術驅動取代價格驅動
雖然車市價格戰有所降溫,但是市場競爭依舊激烈。數據顯示,4月自主品牌零售份額達65.5%,同比提升8個百分點,而主流合資品牌零售份額僅25.1%,德系、日系、美系份額同比分別下降3.4%、2.7%、1.1%。
合資品牌市場表現分化嚴重,其中日系品牌冰火兩重天;德系表現相對穩定;美系韓系持續低迷,尤其是現代起亞在華市場份額已不足1%。新能源方面,合資品牌轉型滯後:4月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6.8%,而自主品牌達72.8%。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合資品牌正在通過本土化技術合作加速智能化轉型。比如,上汽奧迪A5L成為首款搭載華為乾崑ADS 3.0的豪華燃油車,採用雙激光雷達配置,支持無圖城區NOA;奧迪Q6L e-tron基於PPE平台整合華為ADS,算力提升至400 TOPS;廣汽豐田鉑智3X(14萬起)搭載Momenta飛輪大模型5.0,實現全場景無圖智駕;一汽-大眾ID.AURA概念車採用專為中國開發的CEA電子架構,控制單元減少30%,支持FOTA遠程升級;本田全系新車型將搭載Momenta方案,別克Electra E5採用高通8155晶元+Super Cruise系統。
以上,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合資品牌正在全力追趕,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將進一步加劇。
在此,有一個市場現象需要大家注意。《2025年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顯示,在4月以舊換新的購買群體中,置換購用戶佔比攀升至70%,首購群體萎縮至31%。數據顯示,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萬輛中,置換購佔比超75%,直接拉動其零售份額同比提升8個百分點。
換購人群因為已經有過購車經驗,對汽車也有一定的認知,所以,他們的需求也更加明確。比如說他們既追求更加智能的體驗,也注重安全方面的表現。這就對車企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這也是一個門檻,那些實力不強、轉型速度不快的企業形成了壓力。
百姓評車
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戰降溫了,以後你低我更低的降價不再那麼「明目張胆」。車企轉向更隱蔽的優惠策略,這並不排除其中也有營銷套路。這就需要消費者仔細辨別,通過多方比價和實地考察,最大程度保證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