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合資電車的銷量都很差?看完豐田驗證碼的設計,你就不奇怪了

你有沒有發現:

新能源車在中國越賣越火,動不動就是月銷破萬、半年翻番;

可偏偏那些耳熟能詳的大牌——什麼豐田本田賓士、寶馬——一到電車領域,統統啞火。

拿豐田汽車來說,2024年它在全球的新能源車銷量也才29.5萬輛,在國內更是屈指可數。

本田、寶馬、賓士也沒好到哪去,有的甚至比豐田還慘。

這就很讓人納悶了:

你說它們沒名氣?不可能;

你說它們沒技術?更說不過去;

可為啥就偏偏電車賣不動?

很多人可能下意識覺得,是起步太晚、不懂新能源、不接地氣。

我一開始也這麼以為的,但當我認真研究了「豐田驗證碼」的設計邏輯後,我才恍然大悟:

這真的不怪中國人,但凡一個正常人有得選,都不會買它們的電車。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就是這車的開門設計,真的有點「逆天」。

實話實說,這些年我也試過不少電車,見過奇葩的設計不在少數;

可像這輛車這麼「折騰人」的,還真是頭一回。

別人家搞隱藏式門把手,再怎麼隱藏,按一按、拉一拉也就開了,頂多樣子怪點,不影響使用。

但它這不是設計「高級」,是純屬「添亂」。

你想開個門?

先按一下一個位置不太明顯的按鈕,再把手伸進去,往下「摳」一下,才勉強能把門拉開。

尤其是對女生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指甲長一點的,輕則卡殼,重則直接崩掉——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好吧,你以為進車裡就好了?

更離譜的在後頭:

車內開門竟然也不是正常一拉就行,而是要先伸進去「掏」一個像手剎一樣的機關,然後按住向上再推開門。

就這操作流程,一般人第一次上車,基本得花上半分鐘研究一遍。

很多網約車司機都被搞煩了,乾脆在門邊貼個A4紙「操作說明」,提醒乘客怎麼開門、怎麼下車。

你說都什麼年代了,車門還需要「說明書」?這是賣車還是賣智商測試?

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這事兒擱誰身上都能被勸退。

其次,駕駛操作上也實在有點「反人類」。

開門不方便,你以為開起來總該正常點了吧?

結果才發現,它不是不懂電車,而是壓根不想讓你開得舒服。

先說轉向燈。

正常車都有個撥片,手感清晰,方向盤怎麼轉都不會影響你操作。

它倒好,直接給你搞成了方向盤上的兩個按鍵——

打完幾個彎,你根本不知道哪個是左,哪個是右。

更離譜的是,豐田為了「幫你分清」,一個鍵做成了凸的,一個做成了凹的……

問題來了:

你正常設計不就好了嗎?何必這麼畫蛇添足!

再來說說掛擋。

你以為至少還是常規檔把,或是電車流行的懷擋?都不是。

它整了個圓形旋鈕,按一下,再左右旋兩下,才能切換擋位。

操作起來像極了小時候用的「燃氣灶旋鈕」,搞得我都懷疑車啟動後,是不是得點個火先。

關鍵是——沒提示、沒擋位回饋,坐上去真有點「玩密室逃脫」的意思。

一套流程走下來,不僅體驗割裂,而且讓人極度不安。

你根本不知道哪一步做對了,哪一步車已經準備好了。

唯一確定的,就是你的煩躁情緒已經滿格。

最後,就是日常操作也不方便。

說得直白點:你每開一次,都像在挑戰生活的底線。

儲物空間為例。

正常車,怎麼也會給一個順手的扶手箱吧?

結果它這台車,竟然把扶手箱做成了一個「機關」——

你想打開,不能從上面掀,必須從後排掀起一個暗扣,彈出一個小托盤!

對,前排主駕坐著是真的很難開,必須後排乘客配合一下。

那請問,我是開車的,還是在請人「協助開車」?

而更諷刺的是,彈出來的那個托盤,空間小得離譜,最多放幾個手機。

說它浪費電車空間優勢,真的是一點不冤。

再說操作系統。

主駕駛側只有一個車窗升降按鍵——沒錯,是「一個」。

你想控制哪扇窗?得先撥動下方一個黑不溜秋的小撥桿。

上撥控制左後窗,下撥控制右後窗,再交替輕按主/副駕窗——

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時差點以為這是某種「開發者模式」,沒激活不能全開。

還有那個儀錶盤,復古到令人髮指。

又小 ui 又丑,真有點「80年代收音機+液晶錶」的既視感。

整體感覺就是:

豐田做電車,不是為了讓你方便出行,而是讓你「重新做人」。

你要是開了三天還沒崩潰,那真得給你發個「忍耐大師」認證。

就這種情況,參考這輛車,合資車的電車銷量差,真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