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領銜車企登榜,七姊妹引發科企質變

當阿里巴巴、拼多多、比亞迪、小米、網易、騰訊和美團被並稱為中國科技「七姊妹」時,這一名單揭示了中國科技產業的深層變革——從消費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時代,邁向「軟硬結合」的全產業鏈競爭,而比亞迪以「全球電動車銷冠」之姿躋身第四位,標誌著新能源產業鏈的重構,以及中國科技企業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定義權」的質變。

發現沒有,整個榜單中以製造業登榜的只有比亞迪一位,所以垂直整合能力將是未來的趨勢,從電池到半導體的全棧式掌控。

比亞迪成功的本質是一場對傳統汽車工業的「拆解與重組」,當特斯拉依賴松下、寧德時代供應電池時,比亞迪已構建起「弗迪系」垂直帝國,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比亞迪能登榜的原因。

從鋰礦開採、電池製造、半導體到整車生產,實現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也正是靠著這一點,實現了教科書般逆襲,當2021年全球車企因缺芯停產時,比亞迪自研的IGBT 4.0晶元已實現90%自供率,支撐DM-i混動系統大規模量產。其碳化硅模塊性能比英飛凌同類產品提升30%,使漢EV的續航突破700km。從電池到電控,從電機到半導體,比亞迪用全棧自研證明:中國製造不僅能「彎道超車」,更可以「換道超車」。這種閉環模式在疫情與晶元危機中展現出驚人韌性。2022年,當大眾、豐田因供應鏈斷裂減產時,比亞迪產能逆勢增長156%,交付量躍居全球第一。

2023年,比亞迪發起「油電同價」革命:搭載DM-i混動的秦PLUS售價9.98萬元,比同級燃油車低2萬元;純電海豚續航420km,價格卻與本田飛度相當。這背後是垂直整合帶來的成本殺手鐧——自研電池使動力系統成本下降40%,自產晶元讓電控模塊價格僅為採購價的1/3。傳統車企堅守的「價格堡壘」,在比亞迪的降維打擊下土崩瓦解。

當中國互聯網企業困於「內卷」時,比亞迪正以技術輸出者的姿態,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秩序。

比亞迪的登榜,佐證了硬核創新才是立身之本。在「七姊妹」中,阿里、騰訊代表中國數字經濟的廣度,比亞迪則代表中國實體科技的深度。當全球產業競爭進入「硬碰硬」階段,比亞迪的啟示在於:唯有掌握能源革命核心技術、構建全產業鏈話語權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成為大國博弈的戰略支點。

而比亞迪,恰是這場升維之戰中最醒目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