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廢料」邁向「再製造」——重慶潼南汽車後市場產業發展見聞

新華社重慶3月3日電 題:從「賣廢料」邁向「再製造」——重慶潼南汽車後市場產業發展見聞

新華社記者黃興

近年來,各地爭相布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賽道,上馬整車或零部件等產業項目,而地處渝西的重慶潼南區另闢新路,瞄準汽車產業「最後一步」,著力發展汽車拆解、再製造、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等汽車後市場產業,產業迸發新活力。

走進重慶弘喜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只見廠區內、空地上到處都是等待處理或正在處理的報廢汽車。經過查驗、清洗、拆解、再造等環節,報廢汽車的部分零部件被重新投入市場,動力電池被梯次利用,金屬器件被重新冶煉。

圖為重慶弘喜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待報廢的車輛。(受訪者供圖)

「過去車輛報廢年限普遍在15年以上,如今縮短至10年左右。公司業務迎來強勁增長,日均處理300餘輛報廢車輛。」公司副總經理陳永耀告訴記者,當前,汽車拆解、再製造、貴金屬回收等產業鏈也逐步「熱」起來了。

隨著行業市場擴容,重慶弘喜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應用數字及互聯網技術,賦能廢舊汽車精細化處置,提升了汽車殘餘價值。陳永耀說,公司近年來依託大數據與ai技術,打造了「車巢」手機應用,可精準評估車型價值,同時鏈接大量汽修廠及個人用戶,實現基於零部件再銷售的精細化拆解,令廢舊汽車價值大大提升。「比如一扇車門,如果賣廢料只能賣三四十元,但作為配件銷售則可達300元以上。」陳永耀說。

在潼南,一輛報廢汽車可在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儲能、零部件修理、貴金屬提煉、汽車再製造、廢料處理等板塊再次利用,充分挖掘價值。

重慶貝思遠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業務。在公司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生產線,工人正加緊對下階段產品進行試樣生產。

「新能源汽車電池退役後,剩餘容量通常仍較可觀,重新組合的電池包可在低速電動車、儲能電池、通信基站、智能路燈等應用場景重新『上崗』。」公司董事長張宏旺說,早期動力電池面臨退役,回收市場放量在即,公司正加快布局動力電池再生利用等業務模塊。

「隨著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汽車後市場服務需求正不斷增長。」潼南區經信委主任蒲驥表示,近年來,潼南堅持錯位發展思路,已集聚20多家汽車再製造企業,深耕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報廢汽車拆解和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等業態,汽車後市場產業初具規模。

「國內汽車消費火熱,車輛保有量穩定增長,將為汽車後市場產業提供充足的發展動力和空間。未來,我們將著力培育一批汽車後市場『鏈主』企業,構建產業鏈協作聯合體,積極融入成渝汽車零部件供應體系,持續推進產業發展。」蒲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