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小站練兵算起,一直到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集團的崛起僅有短短的二十年。以成就而言,袁世凱應該是超過他的前輩曾國藩、李鴻章的。可是,僅僅過了四年,北洋集團就因為帝制問題而離心離德、土崩瓦解了,並且讓近代中國喪失了一次復興的機會。
那麼,袁世凱集團為何會如此脆弱,突然之間就覆滅了呢?原因大致有幾個方面:
其一,袁世凱集團投機性太強,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
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徐世昌都先後參與了這場旨在挽救中國危亡、使中國走向富強的變法運動。可實際上,他們並非是真正贊成變法,而是為了博取時望,撈取資本。因此,在慈禧與光緒權力鬥爭勝負已分的情況下,袁世凱放棄了自己的主張,轉而投靠慈禧。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人主張共和,袁世凱當時已經是清政府的內閣總理大臣,但為了攫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又放棄了自己長期主張的君主立憲制,轉而與南方議和,改行共和政體。
實際上,袁世凱根本不相信共和政體,目的無非是為了摘取革命的果實。如果袁世凱在擔任臨時大總統後,能夠實行共和政體,那麼後來的中國歷史也將發生改變,至少不會出現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的事情了。顯然,袁世凱缺乏政治主見,實為袁氏集團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為了攫取權力與利益,袁氏集團的所作所為不受任何道德和秩序文化的約束,為所欲為。
袁世凱發跡過程中,行賄始終是他最重要的手段。他先是賄賂榮祿取得信任,其後又賄賂奕劻打通關節,使自己的北洋集團一步步壯大。該集團的其他核心人物也是如此,視賄賂為第一要義,金錢為萬能之法。
及至民國,袁世凱和北洋集團的政治行為越發不受限制。為了謀取利益,採取金錢政治、暗殺異己、摧殘黨人、背叛民國。由於這個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以謀取個人利益的利害關係相維繫,一旦利益目標不存在,或是得不到滿足,該集團內部的分裂和瓦解也就在所難免了。
其三,軍隊的私屬性。
和湘淮兩軍一樣,袁世凱侍北洋集團為私有,集團成員也同時視他為衣食父母,對袁世凱絕對服從、效忠是其基本原則,至於國家與政府的政治準則,幾乎一錢不值。換句話說,除了袁世凱,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維繫這個集團的團結與權威。
其四,過度迷信於實力。
袁世凱起于軍旅,並對李鴻章尤為崇拜。他看重實力,尤重軍隊,深深懂得在近代中國,如果手裡沒有槍杆子,政治地位就無法保證。因此,他們崇拜實力,首先依附清王朝和實力派官僚,進而創建自己的實力集團,並一步步從直隸進而掌控全國。
到了民國後,袁世凱依然崇拜武力,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袁世凱稱帝時,幕僚張國淦曾以輿論、外交、軍事三者勸他慎重行事,袁世凱說:「輿論是空氣作用,已早有布置,外交有英美鉗制日本,軍事有我把握。」由於過度迷信武力而忽略其他社會力量,最終導致了袁世凱及其北洋集團的失敗。
其五,缺乏大局觀,沒有放眼於世界。
袁世凱長期以來依賴和實行的是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套傳統的官僚政治經驗。作為北洋集團的領袖和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對世界大勢缺乏足夠的認識。他日常接觸的大部分時腐敗的官僚,與日新月異的發展潮流拉開了一定的距離。
事實證明,袁世凱的觀念較為陳舊,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傳統的官僚。這種情況決定了袁氏集團只能是中國政治舞台上匆匆的過客,而不能帶領充滿危機的近代中國駛向光明。
由於袁世凱集團上面的種種缺陷,註定了這個集團執掌國家政權只能是短暫的現象,屬於過渡性的性質。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立刻土崩瓦解,紛爭四起,很快在內訌中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