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回購公司股票,也沒能讓上汽集團股價重回往日的巔峰。
12月1日晚間,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汽集團;股票代碼:600104)公告稱,截至2020年11月30日,已累計支付13.21億元回購公司7010萬股,回購股份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 0.60%;回購最高價為19.99 元/股,最低價為17.81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7月,上汽集團就開始不斷回歸公司股票。上汽方面表示,回購股份是出於對公司持續發展及公司價值的信心。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2019年以來上汽集團業績持續下滑;今年10月市值被比亞迪超越,丟掉了長期佔據的A股車企市值第一的位置,才是上汽集團通過回購股票提振市場信心的原因。
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整車累計銷量361.3萬輛,居國內車企第一,但這一業績較去年同比下滑18.1%;同時,上汽集團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4.81%至4986.62億元,歸屬於上市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9.93%至166.48億元。
從整體規模和市場銷量看,上汽集團都是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加速到來,面對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一批造車新勢力的崛起,現在的上汽集團,看起來有些力不從心。
上汽集團與比亞迪近年股價走勢對比
來源:中國銀河證券
1
-THE FIRST-
燃油車自主品牌與新能源雙雙失利
大眾、通用等合資品牌在國內市場銷量上的周期性調整,令上汽集團的短板充分暴露。
「基於下半年可能面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經濟形勢的不穩定不確定性風險依然較大,以及全球產業鏈協作面臨挑戰,公司預計2020年全年國內汽車市場銷量大約在2330萬-2410 萬輛,同比增速下降10%至7%。」上汽集團在半年報中釋放了全年業績都不樂觀的信號。
業內人士認為,上汽集團過分強調了客觀理由。實際上,在2019年上汽集團整體上市十年來凈利潤首次下滑後,便開啟了業績下行模式。
上汽集團2019年起營利下滑
《企業觀察報》據公司年報整理
「燃油車合資品牌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遇銷量瓶頸,同時新能源汽車品牌失利,這兩方面因素共振,令上汽集團的業績跌入谷底。」資深汽車分析師任萬付向《企業觀察報》表示。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全國汽車總銷量1711.6萬輛,同比跌幅6.9%;而上汽集團主要公司中,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車銷量依次同比下滑25.9%、22.0%、14.5%和12.6%,跌幅已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板塊銷量疲軟,當中有大眾與通用品牌產品周期性調整的客觀因素。可需要引起重視的是,上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乘用車長期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這很難歸咎於外部因素。」任萬付指出。
核心技術是中國車企自主品牌的命門。為補齊核心技術短板,上汽集團投入大額研發資金,與跨國車企美國通用汽車聯合研發變速箱、發動機,並在全球範圍內共享知識產權。
上汽集團曾自信宣稱,技術實力已能夠與合資品牌一較高下。上汽重金打造的「A架構」被業內稱為中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完整整車架構平台;對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掌握,令上汽集團制定了「2020年榮威與名爵雙自主品牌實現銷量100萬輛」的目標。
事與願違。據乘聯會發布的信息,以上汽榮威為例,今年前9個月,其緊湊SUV車型RX5、小型SUV產品RX3、中大型SUV產品RX8的累計銷量分別為12.3萬輛、9311輛、6412輛,都未進入市場主流車型,銷量無法與長城、長安、廣汽傳祺的同級產品相比。
「雖然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可榮威與名爵均存在市場布局混亂、產品缺乏亮點、市場認知度不高的問題,因而消費者並不買賬。」汽車評論人士師陽指出。
燃油車自主「雙品牌」市場受挫的同時,上汽集團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折戟。
2014年國內開啟了新能源汽車的元年,2015年上汽集團就宣布定增150億元投入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等前沿方向,可以說上汽集團是國內最快推出整體新能源戰略,並擁有較完整新能源產品方案的車企之一。
「遺憾的是,在造車新勢力環繞的市場競爭中,同樣因為產品缺乏亮點和市場定位不準,令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對《企業觀察報》說。
2020年9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名
來源:乘聯會
師陽等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上汽集團過於強調整體戰略,而犧牲了對市場的敏感度和快速調整策略的靈活性。例如,把新能源汽車產品線置於子公司上汽乘用車旗下的自主品牌榮威和MG名爵來做,從而使新能源汽車也陷入了前述榮威、名爵品牌力受困的局面。
產品線複雜且混亂導致了上汽新能源汽車在10萬元以下區間的市場表現不佳,例如,榮威i5、i6仍是傳統轎車造型,價格互相打架,吸引力遠不及定位清晰的後起之秀五菱宏光MINI EV和長城歐拉熊貓。
而補貼後售價接近30萬元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榮威marvel X,卻由於背負了品牌力嚴重不足的「榮威」,對中等收入人群缺乏吸引力。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榮威marvel X累計銷量已不足百輛。
「對比之下,比亞迪的市場布局看起來則十分清晰。」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指出,近年來,由補貼後價格10萬以下的秦,逐步拓展至20萬到30萬元區間的混動SUV唐DM、混動轎車漢DM,以及純電轎車漢EV。比亞迪的新能源產品在每個價格區間、不同品類中僅有一款拳頭產品。
「更關鍵的問題是,比亞迪的產品特點較為突出,更加容易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例如因搭載了兼具安全性與高能量密度的刀片電池,比亞迪『漢』系列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另外,成立以來僅發布了一款車型的理想汽車,因其獨特的增程式特性而受到消費者追捧。」張翔說。
2
-THE SECOND-
上汽集團「一號工程」的隱患
「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等一批新勢力造車企業快速崛起,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上汽集團也亟需一個高端電動化品牌來爭奪市場,以提升公司的價值和整體估值。」有調研過上汽集團的國內某證券公司投資部負責人對《企業觀察報》說。
11月底,上汽集團祭出的「一號工程」——智己汽車引發了業界關注。
「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切皆可數據化』的重大變革,這樣的變革將對汽車行業產生顛覆式影響,就像當年iPhone 4絞殺功能機。現在,我們正處於顛覆前夜。」智己汽車籌備組副組長劉濤這樣向外界表示。
關於智己汽車,上汽集團方面稱,基於時代背景和汽車行業的深刻變化,上汽集團兩年前就開始籌備「智己汽車」這個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並將其定為上汽集團的「一號工程」。智己汽車作為上汽集團轉型發展的新載體,承載了上汽集團機制改革創新、品牌向上突圍的重任。
據了解,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親自挂帥主持組建的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上海浦東新區與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初始融資規模100億元,創下目前國內造車初始融資的最大規模。
上汽集團表示,智己汽車是一家「以用戶數據驅動價值」的用戶型汽車科創公司,是全球首創未來公司的企業形態。主要合作方中,上海浦東新區提供AI、晶元等核心技術資源;阿里巴巴提供用戶大數據、阿里雲等生態圈資源。預計智己汽車將在明年上路。
可是,上汽集團對智己汽車這個「一號工程」的高調宣傳,似乎沒能讓更多汽車專業人士感到驚喜。
「實際上,上汽在智己汽車中所宣傳的所有前瞻技術,在其目前的車型,尤其是榮威旗下的R系列中已經有所體現。想要在智己汽車中出現全新突破性技術,可能性和難度都非常大。」資深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說,比較來說,上汽沒有比亞迪在電池方面的積累,因此難以在電池底層技術上取得革命性的進展;而在無人駕駛領域,即便是谷歌Waymo、特斯拉等世界頂級公司,目前在全場景下的L4級無人駕駛技術上都面臨比較明顯的技術瓶頸。
在今年11月份的廣州車展期間,上汽集團正式宣布將新能源產品「R系列」從上汽榮威品牌中獨立出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上汽乘用車此前的規劃,R品牌有旗艦MARVEL、轎車ER和SUV ES三大系列,宣傳賣點同樣是以用戶為中心、5G智能化前瞻科技、超強續航等。
「產品性能相似,如何在市場上將R系列與智己汽車進行有效區分,以避免當年上汽自主雙品牌榮威與名爵在市場銷售上表現出的混亂競爭,最終寂寂無名,這是擺在上汽集團面前的另一個考驗。」師陽等多位業內人士指出。
目前,東風、長安、寶能、吉利領克、北汽等多家車企也都在加速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車,如何在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則是投資者對智己汽車前景的主要擔憂。
「智己汽車要想成功,最大的變數在於阿里巴巴。」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當年上汽乘用車榮威RX5在市場銷量上大獲成功,一個關鍵原因是其搭載了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共同開發的斑馬系統。斑馬系統是包括語音識別、遠程尋車、移動支付等功能的互聯網智能系統,榮威RX5車型也因此開創了國內的汽車互聯網時代。
不可否認,斑馬系統是上汽乘用車上一輪高速發展的最大引擎。可是,由於阿里巴巴並不滿足於上汽乘用車這一個客戶,而又將斑馬系統賣給了斯柯達、標緻雪鐵龍、紅旗等多家車企。隨著競爭對手逐漸搭載斑馬系統,上汽榮威RX5的獨一性大打折扣,市場銷量隨之直線下滑。
「從過往的情況看,阿里汽車生態能否具有排他性,將是智己汽車未來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多位業內人士指出。
3
-THE THIRD-
上汽「智已」會否重演主導權爭奪戰
「這次推出智己汽車,上汽也算是最後一搏。一旦這次嘗試再度宣告無果而終,那麼上汽損失的不僅是時間,更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最後的戰略機遇期。」智己汽車被業界視為上汽集團不能輸的背水一戰。
上汽集團曾表示,名字取自《周易》的「智己」,意為以智慧周全萬物,「智己汽車」則寓意締造人車共生的智慧出行新時代。
智己汽車背後的股權結構則更加吸引外界關注。據官方披露,智己汽車項目中上汽集團股權佔比為54%,上海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集團分別持股18%,員工及其他投資者持股10%。
另據上汽集團介紹,目前智己汽車項目組超過200人,其中一半來自上汽集團內部,預計年底總人數達到300人。
看好智己汽車發展前景的業內人士和投資者認為,上汽集團聯合阿里巴巴布局智己汽車,是國有車企運作模式的創新,構建了更加開放的資本結構。
「在智己汽車項目上,上汽不僅僅將阿里視為一個戰略級別的供應商,更讓阿里參股,希望藉此深度綁定阿里。而智己汽車也只有依靠阿里在車聯網以及人工智慧的創新,才能在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而從阿里巴巴的角度看,入股智己汽車則是其造車運動的新開始。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表示,對於阿里來說,入股智己汽車意味著直接切入到了造車領域。好處是相比於自己造車,藉助上汽集團在整車工程、供應鏈、質量控制以及渠道方面的優勢,阿里不需要從零開始,同時能夠將自己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車聯網、人工智慧、高精度導航以進一步增強優勢。
更多業內人士則認為,目前,國家在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情況進行摸底,阿里巴巴入股智己汽車,為其造車找到了一個強大的靠山。同時,如果未來智己汽車尋求上市,阿里巴巴也將賺取一筆可觀的收益。
看上去,智己汽車成了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之間一筆雙贏的買賣。可另一面,不看好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此次合作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這其中,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觀點引發了業界關注。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何小鵬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如前述,智己汽車不是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合作。
榮威RX5的熱銷,同時引發了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圍繞斑馬網路及其基礎生態系統的主導權之爭。阿里巴巴作為斑馬網路方案提供商,出於豐富系統生態的考慮,把斑馬網路賣給了上汽集團之外的其他車企;上汽集團則把斑馬網路看作是自己獨家的車聯網團隊,而反對阿里巴巴出售斑馬網路。觀點和立場針鋒相對,最終導致雙方在斑馬網路上的話語權爭奪戰不斷升級,斑馬團隊大洗牌。
「斑馬網路的這場內部爭奪戰,令其錯過了智能網聯技術的黃金髮展期。持續的內耗下,是阿里巴巴主導的斑馬系統發展停滯,與上汽集團榮威RX5市場銷量一蹶不振的雙輸結局。」張翔表示。
第三方機構IHS Markit發布的《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也顯示,在今年1-7月的新車銷量市場佔比中,百度車聯網實際搭載新車銷量佔比高達49%,騰訊佔比35%,而阿里巴巴佔比16%,在BAT三巨頭中排名末位。
「這一次是上汽集團、上海浦東新區與阿里巴巴三方共同入局智己汽車,當年的主導權爭奪戰會否再次爆發?一旦爆發,局面是否將會更加混亂?」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訴求、規避矛盾,無疑將是關係到智己汽車能走多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