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2008年起開始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到現在已經有12年了。但電動車真正發展起來其實也就是近幾年的時間,特別是特斯拉進入中國以及造車新勢力開始大規模交付後,新能源汽車才真正走入我們的生活。
再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是舉全國之力在「氫燃料電池」上大力發展。那麼中國使用電能、日本使用氫能,誰才是新能源汽車上的王者?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氫燃料電池?
氫燃料電池是使用氫這種化學元素,製造成儲存能量的電池。簡單點說,乾電池、蓄電池是一種儲能裝置,是把電能貯存起來,需要時再釋放出來;而氫燃料電池是一種發電裝置,像發電廠一樣,是把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發電裝置。
氫燃料電池汽車代表作是豐田的Mirai、本田的Clarity燃料電池乘用車。
豐田明確表示,第二代豐田Mirai的綜合續航里程將達到700-750km。到2025年,還要把續航里程增加到1000km。
但氫燃料電池汽車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可忽略。儲存方面,運輸氫燃料相當運輸一個大鐵球,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一樣貴,氫氣也很容易爆炸,曾經就有人戲稱:「氫燃料汽車就是移動棺材」。一旦氫能汽車發生爆炸,基本沒有挽救的可能。所以,從安全性上來比較,電能汽車比氫能汽車更安全可靠。
其次,加氫站的建設成本非常高昂。在日本,建設一座中規模的加氫站,需要4.5億日元。為緩解建設加氫站所需的巨額建設成本,日本政府設立了「氫氣供給設備整備事業費輔助金」制度,為每座加氫站提供2.5億日元的補貼。此外,氫氣製取和運輸都存在著成本和技術制約。
反觀電能汽車。據工信部數據,截止到今年9月,全國累計建設的充電站達到4.2萬座,換電站也達到了525座,各類充電樁達到了142萬個,車樁比約為3.1:1。即每3輛車約有1個充電樁。所以中國電能汽車充電的焦慮沒有那麼嚴重。
而且電能的供應也比氫能方便得多。氫能與電能同樣屬於二次能源,都來自於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等一次能源的轉換後得到的能源形式。只不過在製取方面電能比氫能更有優勢,目前國內的光伏技術也比較完善,已能實現0.1元一度的消費水平。在未來的日子裡,太陽能發電實現電能源源不斷供應也是很有可能的。
既然難度那麼大,為什麼日本還要選擇氫能?
原因很複雜,偶然中又隱含著必然。
從能源上看:日本常規能源極度稀缺,能源供應主要靠進口,能源安全壓力極大。選擇氫能可能是想徹底化解能源難題。
從環保意識上看:無論是混合動力車還是插混車,大部分都採用的電池,在製作的過程都需要使用部分化石燃料,後續污染嚴重。對日本來說,這種新能源環保是不徹底的。所以,對他們而言不適合大力推廣。
以特斯拉的純電動車和豐田的氫燃料電池車作比較,這兩種新能源汽車不是對立的技術路線,各有優勢和價值,可滿足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沒有誰更優,只能說適應的環境不同,需要發展的道路也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