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曾經的袋裝水泥運輸路線上猶如車展一般,通常裝卸貨的高峰期都會集中傍晚與凌晨。
早期的時候從水泥廠出來一路上都是拉水泥的自卸車,在廠里排隊的時候可以說是幾十上百部,其中車型以東風與十通、長安居多,可見當地車主對這些品牌的認可度是極高的。
其中長頭車一般以東風、十通車型為主,值得一提的是,老十通車型使用的是與東風EQ140-2同樣的駕駛室,其中動力總成也是豐富可選,可根據用戶的實際運營需求來搭配。
一般都是選擇玉柴發動機,畢竟山路居多,爆發力還是比較重要的,且後期維護保養也方便。
車型衍變與優勢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十通銳獅前四後四(6X2)車型,是從東風EQ底盤上衍生出的自卸車,同時也是政策的產物。
記憶中最早是在2007年在路上看到前四後四尖頭車,而東風汽車並沒有生產該車型,十通汽車卻把握住了用戶的需求,上市後一舉取得大的突破,成為在運煤線路與水泥線路上最常見的車型。
由於十通品牌的車型傳承了東風汽車的成熟品質,主打皮實耐用,簡潔實用的內飾與穩定的動力總成,在售價方面也會比東風車型來的便宜,保有量上來了,保養找配件也都是通用的十分方便。
另一個優勢就是自重輕,眾所周知尖頭車的自重會比平頭車輕一些,自重越輕拉的噸數就越多,對於純拉運費的車主來說無非就是增加利潤。
輝煌的年代成為歷史
車主於2013年時購入該車,在這裡要提及車主購買這部車的原因,此前車主是運營單橋自卸車,後來由於當地的治超愈發嚴格,加速了車輛的更新換代,許多車主都選擇購買大車型。
例如:前四後四、前四後六、前四後八;首先購車就需要一筆資金,運費越來越低的行情下,購買新車不知何時才能回本,但如果不換車卻不能滿足業務的需求,後來咬咬牙還是換了這部十通銳獅6X2。
由於此前車主從入行以來一直駕駛尖頭車,對車型也有著一定的情感,且考慮到尖頭車的安全性以及自重輕的優勢,在看了幾家車行後,選擇了在當地保有量較大的十通品牌。
在這7年時間裡,與這部車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見證著運輸業的衰敗,由於一直跑固定水泥專線,該路線的利潤已從當年下跌至僅剩50%,扣去車輛的磨損外只能勉強賺一份工資,準備將該車運營至不能年審後在考慮是否繼續從事運輸行業。
飽經風霜的外觀
從第一眼見到它開始,你會發現除了前中網使用十通標誌之外,其餘部分均與東風EQ140-2是一致的,還是我們熟悉的一對正正方方的大燈與標誌性的前補盲鏡,尖頭車型剛出廠時並沒有配備補盲鏡,而是車主後期自行加裝。
許多卡友會感覺到駕駛室上方的遮蓋板挺有意思的,有些像瓦片一樣,這也算是當地的特色了,由於車廂的高度比駕駛室高太多,所以加裝遮蓋板一方面可以便於摺疊篷布,畢竟袋裝水泥運輸需要保證水泥的乾燥,所以下雨天時要有雙層篷布的保護。
第二方面也可以進一步保護駕駛室頂部,避免由於踩踏而導致的頂棚塌陷。
尖頭車型使用的是門鏡,而且寬度非常的不錯,可以清晰的觀察到貨箱兩側的情況,唯一不足的是駕駛室側面成為了盲區,所以補盲鏡發揮了它的光和熱。
保險杠採用的是寬幅式,進一步增加了前保險杠的穩固性與耐用性,由於行駛路況緣故前霧燈已鬆動脫落,由於霧天情況不多,所以車主也沒有另行加裝。
車廂前部的水箱也可以說是當地車型的專屬,相比其他地區使用的長方形水箱,筆者更喜歡的是圓潤的造型,不僅容量有保證,外觀上也比較協調。
車廂兩側的梯子便於駕駛員上下貨箱,由於貨箱高度較高,所以在蓋篷布時需要比較謹慎,作為梯子的同時它也是水箱的注水口,將水管插上梯子就可以加水了,在這裡為這項設計點個贊。
在駕駛室的下方是尖頭車標誌性的腳踏板,為駕乘人員登車提供了極高的便利性,在駕駛室的下方放置了空濾,而東風的140-2是在主駕的下方放置了電瓶。
車門上是十通銳獅的品牌貼花,霸氣的獅子也寓意著它的威猛,尖頭車標誌性的門把手,雖然配置簡陋,但在穩定性上是非常之高,車漆已被時間磨平了色度,出現了褪色的情況。
前方向輪採用了10.00R20的輪胎,十塊前橋鋼板也寓意著它擁有較好的載重能力,但在舒適性上不禁大打折扣,這也是尖頭車的一大缺點。
線條布置整潔,鋼板吊耳上布滿了黃油,能夠減輕磨損增加使用壽命,可見車主對車輛的保養還是蠻上心的,七年時間中車輛仍舊保持一幅板正的狀態。
由於是短軸自卸車,所以底盤的布置較為緊湊,在副駕駛處可見電瓶與工具型,儲氣罐設置在了底盤的內方,這也是較為少見的設計,兩側均配備了防護欄,增加安全性;後射燈能使駕駛員在夜間更好的觀察輪胎與後方的情況。
後輪採用的是玉麒麟10.00R20的輪胎,後橋為標準的153後橋,這也是我們當地前四後四自卸車的主流配置,在早期前四後四裝載26噸仍舊非常的輕鬆。
為了減輕自重車主對車輛做出了減重,在如今標載年代,載重比此前輕了許多,所以索性把備胎也拆了;後尾燈使用的是三色的設計,在亮度上會比原車的更加顯著。
貨箱上方粘貼了反游標識,增加夜間的警示度,貨箱採用的是五門開啟、欄板側開的形式,提高卸水泥時的靈活性,同時也能裝載砂石。
內飾介紹
尖頭車經典的老款內飾,讓許多老一輩的卡友找回了當年的感覺,並沒有過多的智能配置,就連座椅也沒有配備氣囊,副駕駛座椅也沒有頭枕,手搖式的車窗;但恰恰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才能找回當年的情感,同時也是一種老車的情懷。
由於袋裝水泥需要搭乘卸貨的工人,所以座椅在經過多年的使用後已出現開裂的情況,平直的中控台並沒有過多的亮點,副駕駛是標配的手套箱。
可見過道是很寬敞的,由於發動機是前置,所以駕駛室不會有凸起的情況,中間是加裝的車載空調,可以在炎熱的夏天驅散熱意。
在方向盤與儀錶盤上有亮點,均使用的是東風的配件,上面有東風汽車的標識,儀錶盤也是我們熟悉的款式,碩大的指示燈更加的明了,相比現如今的液晶顯示器,古老的氣息撲鼻而來。
這部車搭載的是玉柴190馬力發動機,與之匹配的是法士特八檔變速箱,同時在當地也有一個稱號「小八擋」,在搭配153後橋,這套動力鏈是非常之主流的,可靠性極高,深受用戶喜愛。
總結
在經歷了時代的演變,這些尖頭老車也隨著運輸業的衍變而消逝,取代他們的是配置更高、舒適性更好的車型,如今在路上見到尖頭自卸車的概率非常的低。
作為曾經的一代梟雄,見證了這條運輸路上的一切,同時也寓意著老一輩卡車人即將迎來接班人,繼續將道路運輸發揚光大。(文/卡家號:Tr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