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近日,「BMW中國文化之旅」以「創新+責任」的新思維,啟動2025年系列創新行動,將通過「為寶馬新世代設計非遺+智能概念性文創」等四大舉措,為寶馬新世代中國專屬車型再添「中國味」!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表示:「寶馬新世代以負責任的科技創新呈現寶馬集團『更人文、更智能、更負責任』的未來出行願景。寶馬的創新目標將永遠是客戶價值。新世代很多創新來自中國,在很多方面為中國量身定製,『家在中國』不是口號,而是將創新基因植入本土土壤。為中國客戶創造有中國味道的文化氛圍也是寶馬新世代情感體驗創新的一部分。寶馬尊重傳統與傳承,致敬經典,面向未來,這是新世代的設計理念,也是寶馬進入未來的方式。」

傳承點亮未來,人文是科技的溫度
2025年將邀請資助非遺傳承人,進入「清美-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與清美教授共創,為BMW新世代設計概念性衍生文創品。該項目將遴選資助漆藝、編織、刺繡、雕刻、陶瓷、金工、嗅覺設計、木藝、竹編等非遺傳承人進入清美,與清美設計大咖以「非遺+智能」為設計方法,共同創作具有引領性的概念性非遺文創。
項目分三個階段推進:5月啟動非遺傳承人的遴選,6月至9月將展開創意工作坊與原型開發,10月到12月將進入項目成果發布階段。此次項目將遴選資助1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人才進入清美學習共創。遴選標準為:非遺項目需具有可大批量轉化和生產的可行性、傳承人需具備創新意識,能適應跨界合作,以及將優先選擇國家級或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文化遺產和文化體驗是人們獲得情感愉悅和共鳴的重要源泉。文化傳承不是復刻過去,而是在古今對話中創造更負責任的未來。
在傳承中創新,是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的路徑,也是寶馬進入未來的方式,更是寶馬新世代的設計理念。項目將結合寶馬的工業設計與清華美院的設計力量,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國際化傳播,打造兼具文化韻味、智能創新與用戶體驗的跨界作品,為當代「非遺走入現代生活」打造引領性的範式探索。
探訪隋唐大運河,續寫大運河文化推廣新篇章
2024年,由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寶馬愛心基金資助,由寶馬中國與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BMW中國文化之旅大運河文化保護教育公益項目」正式啟動,重點聚焦大運河沿岸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2025「BMW中國文化之旅」將於7月開啟大運河文化河南段探訪,聚焦隋唐大運河沿線的中原腹地,延續「傳承點亮未來」主題,開啟「行走四千年」的中華文明溯源探訪。通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親歷中華文明的緣起與演進,探尋遺產背後的歷史紋理與生活智慧,汲取進入未來的智慧和力量。
大運河是世界遺產,代表「聯結」與「出行」。寶馬方面認為,文化聯結人。寶馬聚焦運河文化與智慧的探尋和保護,體現了寶馬尊重傳統與傳承,珍視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互鑒、美美與共的承諾。
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寶馬跨界《舌尖上的中國》共享中國味
為進一步推廣大運河文化,「BMW中國文化之旅」以「傳承點亮未來」為主題,跨界攜手CCTV國民級美食IP《舌尖上的中國》,推出跨界Vlog《賞味蘇州》,深度展示大運河沿岸的風味之美、蘇綉之美,助力大運河遺產「美起來,活起來」。目前,《探尋「運河之味」》已上線多個主流平台,播放量超千萬次,通過公眾喜聞樂見的內容推廣大運河和文化,提升了公眾對於大運河文化的認知度。
首個非遺文創品上市,助力兌現「非遺走入現代生活」承諾
日前,作為「BMW中國文化之旅」第一款將公益成果孵化為文創產品的創新之作——「BMW非遺龍泉青瓷旅行茶具」也已正式上線MY BMW APP,標誌著寶馬企業社會責任在非遺保護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延續新世代願景,「以傳承點亮未來」,真正實現了助力「非遺走入現代生活」。
「BMW非遺龍泉青瓷旅行茶具」由浙江省越窯青瓷非遺傳承人才史德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張雷聯袂打造,以工業設計的理念與古老龍泉青瓷製作技藝完美融合。該茶具整體造型顛覆了中國傳統茶器具的造型範式,靈感源於BMW新世代極簡的前臉造型以及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中的BMW首創向心中控,一經上市便獲得了廣大公眾的關注與好評。
唯有責任為先才能行穩,唯有長期主義方能致遠
寶馬集團樹立了「更人性化、更智能、更負責任」未來出行的願景,在這一願景引領下,寶馬集團方面認為,商業成功、生態環境與社會責任可以並行不悖。寶馬在中國絕不僅僅是一個汽車製造公司,寶馬「家在中國」30年,早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分子,並已經是中國社會卓越的企業公民。寶馬「家在中國」意味著,寶馬深度參與中國社會核心議題,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持之以恆為這個家園創造長期價值。
2008年,寶馬建立了中國汽車行業內首個企業公益基金——寶馬愛心基金。2005年發起「BMW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至今20年;2007年發起「BMW中國文化之旅」,至今18年;2021年發起「BMW美麗家園行動」引領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中國重大社會議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編輯:張碩校對:顏京寧)